为“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

——政协房山区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1月6日,政协房山区八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助推“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及民生热点问题进行大会现场发言。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延红参加会议。10位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履职使命感,分别就促进中关村房山园创新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大力推动夜经济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规范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大计,共绘美好蓝图。


关于促进中关村房山园创新发展的建议

陈晓燕委员

一、落实中关村房山园提升行动。发挥良乡大学城原始创新源头作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园区,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高品质园区建设。

二、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统筹发展。统筹管理三大组团,建立联动发展模式,形成校地合作的创新及产业化体系。

三、产业再聚焦。聚焦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培育医工交叉和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明确细分发展方向,和顺义、亦庄等差异化发展,形成房山园区的特色。

四、优化发展方式。改变传统企业或部门圈地做产业园的模式,强化自持产业空间,增强产业发展自主控制权。

五、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承接良乡高教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重点研究机构、高精尖项目和团队,加强与周边高校资源战略合作。

六、争取中关村管委会及各市级单位支持。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主导产业政策,共建专业产业园区及中关村前沿科技创新中心等,争取资金支持;及时梳理需求,与市科委对接争取政策支持。

七、提升服务配套水平。加强园区及周边配套服务统筹规划和建设,提升房山园在全市产业园区影响力。


强化顶层设计 全力打造房山国际旅游金名片

张妍委员

为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避免低位重复,提升房山园高精尖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构建高位统筹协调机构,升级房山园管委会。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房山园管委会,设园区管委会办公室。管委会是高层统筹决策的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是管委会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落实管委会的各项决策,切实发挥协调推动作用。

二、实施各个园区统一管理,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对房山园各个园区纳入区管委会统一管理,聚焦高端优势产业发展,形成核心产业集群,打造房山园强辨识产业符号。针对发展产业类别,有针对性地集成细化扶持政策,整合利用配套政策,促进房山园整体协同发展。

三、完善运行机制,推动房山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合作机制等。激励机制要激励运行产业园的法人主体。约束机制要确定行为底线边界。合作机制可能涉及市内企业在房山建厂的分税等制度安排,特别是成果转化机制,切实保证成果转化在当地。


强化顶层设计 全力打造房山国际旅游金名片

杜晓东委员

房山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质遗迹千姿百态,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建议我区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坚持顶层设计、高端谋划,打造房山国际旅游金名片。

一、统一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合力。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房山区域功能已明确,三大发展战略已开始实施。要明确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区”是适应首都功能、融入首都发展大局的必由之路,破除等待观望心理,把旅游休闲区产业打造成房山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柱产业。

二、搞好产业规划和项目设计,切实推进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结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立足长远发展,策划一批对文化旅游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库,使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抓手、有载体。

三、高端谋划,统筹推进。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统筹调度全区资源、人力、财力,集中研究全区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规划立项、建设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区级领导分包重大项目制度,建立重大项目督查推进机制,区督查室和重大项目办密切合作,明确项目流程和时间节点,跟踪检查督促,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关于山区乡村联动发展的建议

赵庶吏委员

一、整体谋划,实施规划设计联动。借助我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对山区进行整体规划和战略引导,创新协作、联动和互助发展模式,形成功能整合、基础设施共享和生态共建的体制机制。 

二、多规合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联动。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山区尤其边远山区财政投入,高质量规划、设计和建设。整合国土、水利等部门在山区的投入,消除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盲区,为山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基础。

三、整合资源,实施产业发展联动。立足山区生态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培育壮大主导功能、沟域经济和特色产业。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联动发展,推动我区历史、生态、文化等资源深度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品牌建设。

四、生态保育,实施生态区域协作联动。与我区地缘相近、山水相连、文化相融的区,甚至京外市县进行结对协作,探索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旅游资源跨区域统筹,共绘“共守好山好水好生态,共建绿色发展聚宝盆”的美好蓝图。


关于大力发展夜经济的建议

邓展渤委员

夜经济将成为北京消费升级的亮点,建议我区结合实际出台政策,大力推动夜经济发展。

一、激活商圈夜间活力,打造多元业态街区。深挖餐饮、娱乐资源,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启“深夜食堂”。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区域性夜经济地标。依托既有商业综合体,打造夜经济商圈。立足良乡大学城,培育特色夜经济生活圈,满足周边学生和居民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接待水平。科学规划公交夜游专项线路,延长线路运营时间,完善照明设施,解决夜间出行难、成本高问题。完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打造软环境,拓展“旅游+互联网”新内涵。

三、立足自身资源条件,开发特色夜游项目。依托十渡风景区山水资源,打造光影秀、开展灯光展。开展博物馆夜游项目,延长参观时间,举办藏品展览,打造房山版“博物馆奇妙夜”。推动夜间演艺活动,引入夜间音乐节、水幕电影等活动,探索本地民间技艺在夜间的表演和呈现。

四、加大政府管理力度,营造安全有序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方案,强化城市夜间安全体系,细化夜间环保措施。


关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马连杰委员

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各方共识。建议:

一、政府助推,夯实发展基础。助推人才配位,政府要多方考虑各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打造有理念、讲创新、敢担当、肯奉献的人才队伍。助推项目定位,做好上层规划,根据区域定位确定发展思路。助推资金到位,集成各级财政资金、社会各界力量、村民入股等多种渠道,激活村集体“造血”功能。

二、拓宽路径,推动多元化发展。根据各村不同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鼓励引导发展“多村一品”“多村一策”,甚至多乡镇(街道)联合发展“一域一策”,最好是全区搭建同一平台,全区下活一盘棋,统一打响“房山品牌”。

三、合理分配,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进一步深化乡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农宅、旅游、种植、加工等为主体成立合作社,鼓励村民自愿入社,享受村集体资产附加值。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前期成果维护,做实长效机制。还要考虑向心合力问题,重视村风民风,优化投资环境。


深化“吹哨报到”改革 构建为民办事“一网统管”主动治理新机制

李刚委员

建议推动区城乡管理指挥中心作为区级综合平台的兼容整合,拓展“一网统筹、街乡主体、条块融合”的指挥体系,实现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多元参与、主动治理的目标。

一、组建区级综合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区级层面,建设区城乡管理指中心为独立运行的区级综合平台,整体合并接诉即办工作。乡镇(街道)层面,依托各指挥分中心,整合接诉即办业务和人员队伍,实现纵向联动。社区(村)层面,通过党建引领安排党员骨干负责,建立工作站,配齐网格员。

二、推动多元参与完善共同治理。吸纳群众知情、参与,提升与公众互动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运用社区议事厅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社情民意收集体系,建立线上诉求采集渠道。加大群众诉求线下处置力度,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处置机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引入专业力量。

三、完善考评体系,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区财政预留专项基金,对全区考评排名靠前的部门、乡镇(街道)给予奖励。将群众参与的考评机制落到实处,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以及社区(村)工作的重要指标。引入第三方考评,参与街乡对职能部门的考核。


提升规范生活性服务业品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肖英委员

近年来,我区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更有获得感。但相比成熟社区和乡镇(街道)中心区,部分地区生活性服务业还存在问题,建议:

一、将民生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人民群众刚性生活需求配套纳入政府整体规划。鼓励各乡镇(街道)把国有配套、集体配套商业用房优先用于便民商业。建立与企业沟通的长期机制,强化对农村地区市场规范化监管。

二、摸清我区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底数,明确便民商业综合体的配置标准。科学划定“一刻钟生活服务圈”“三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范围,在城市社区,可建设1000至5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街道),可配置3至5平方米的商业小综合体,满足群众基本生活所需。同时,统筹利用好全区可用于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资源,补充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功能。

三、立足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长期性,扶持大型连锁企业发挥便民优势。从企业日常运营成本方面长足考虑,制定更有针对性、更长远的政策措施,满足大型连锁企业长期扎根农村、坐实社区的需要,加快助推我区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在重点街道中心镇建立连锁市集

王晓伟委员

建议在区内重点街道、中心镇建立连锁市集,打造具有房山特色的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的首都样板。

一、将街道、中心镇建立连锁市集纳入房山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发展规划。以法定形式规范现代连锁市集布局,采取在中心城区先行试点方式,逐步规范替代传统城市社区农贸市场和乡镇大集。

二、对新城三大组团地区现有农贸市场进行整改提升。以政府招投标方式引入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对现有农贸市场进行控股性质升级管理。对现有疏解腾退空间、地下空间、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布局新的连锁市集。

三、明确市集生活性服务功能和品质。要突出功能齐全特色,市集招租商户经营服务类别要涵盖快销产品,也要吸引与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服务摊点。要突出连锁经营优势,针对配钥匙等小众服务,可采取前店后厂、在市集设立收活窗口、连锁商企集中处理的运营方式,统一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要引入“互联网+”线上销售服务模式,提供上门送货服务。要突出商品安全性,实行全面质量监管,实现商品可追溯,逐步打造市集安全服务品牌。


加快房山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相国强委员

本区已设置资源化处置场所6处、消纳场所1处、应急处置点1处,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抓好建筑垃圾处置厂(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建筑垃圾存量大、产生量多的乡镇(街道),与建筑固废资源再利用专业公司合作。

二、抓好源头管控,实现减量化。优化建筑设计,合理选购材料和构件,考虑土石方挖填平衡和就地利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严格施工执法,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精度,减少垃圾产生量。

三、抓好推广利用,实现垃圾资源化企业发展壮大。政府性投资工程优先在指定工程部位选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非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工程使用再生产品给予政策税收优惠。

四、抓好监管执法,实现震慑效果。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密切合作,加大日常巡查强度和密度;配齐现代化通讯及影像取证设备,发挥区城乡管理指挥中心平台作用,坚决打击非法倾倒垃圾行为。

五、抓好费用环节,实现回收、运输、消纳一体推进。在拆除建设工程中(特别是拆迁拆违行动),适当提高拆迁拆除费用,进一步规范拆迁拆除费用的发放。

曾燕 李云鹏 路宇 李京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