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寄宿校 让孩子阳光成长

如何让寄宿学生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如何让寄宿学生养成好习惯?如何让学校变成孩子们的"家"?……这是房山区十几所乡镇寄宿制学校一直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区教委"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理念引领下,每所乡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打造有精气神的学校,培养有家国情怀的阳光娃,形成了各有特色、共同发展的新气象。


蒲洼中心小学乡土探索课程

特色课程

用心创设学习乐园

 "课程是孩子成长的'自助餐',既要有'主食'、有'蔬菜',也要有'甜点'和'水果'。"在蒲洼中心小学,学校深入挖掘乡土资源,转化山外资源,结合寄宿制生活育人,由下而上,逐步构建"俊鸟"课程体系。在开齐基础课程的基础下,蒲洼中心小学结合住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形成了一日生活小课程:晨练-晨诵-午写-晚读-睡听,让孩子从小养成自主学习锻炼的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学校还开发了包括乡土探索和山外游学两类课程群的拓展课程。从校内种养殖基地到校外的小农场,从常见的石板到小小的豆子,从单一学科拓展到综合研究,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孩子在这样的课程中了解家乡的人、事、物,从中格物致知,强大自己的乡土基因。


十渡中心小学特色篮球课程

十渡中心小学以"篮球"特色为突破口,以体育发展带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每到放学后,操场上热闹非凡,住宿生有的跳皮筋、有的跑步、有的打沙包、有的打羽毛球,更多的同学参加篮球运动。学校体育教师放弃休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篮球训练,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让学校的"悦动篮球"课程优势更加显现。"小农庄的四季"课程在此期间继续延伸,男生宿舍里、食堂前都有劳动基地,有的学生在地里拔草,有的学生相互认识各种蔬菜,通过认真观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多彩文化

给学生"家"的温暖

温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温馨的成长空间。房山区寄宿制学校纷纷抓好学校文化建设,精心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美好家园。

张坊中心小学把教学楼大厅和楼梯进行了装饰完善。围绕"家文化"主题,整体进行设计,体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同时,抓好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最美教室"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促进班级文化不断提升。


张坊中心小学"家文化"主题展示

在史家营中心小学,"绿色成长"雕塑矗立在校园中央,"绿色成长、百花齐放"校训镶嵌在红墙上,连翘花、迎春花、玉兰花、杜鹃花、山野草花、中草药植物为校园增添美色,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功能教室齐全,阅览室、小书架拓展孩子阅读空间,翰墨飘香的书法教室涵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宿舍楼温暖明亮,洗漱房、热茶炉一应俱全,一个个温馨的小家让孩子感受到住宿生活的美好。

寄宿学生远离父母,更需要老师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陪伴。史家营中心小学还开设了"宿舍-家课程",把每个宿舍以"家"的方式组成,"家"里有"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一位教师担任"家长"。"家人们"开心地拍摄全家福、谈心聊天、讲故事,"家长"还教孩子叠被子、整理宿舍,一起参加"叠被子整理实践课程""叠被子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在练习和比拼中,孩子们淡忘了思家情绪,增强了归属感,体味着"家"的温暖。


多彩活动

让孩子快乐成长

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学生在校时间长,如何丰富孩子的在校生活成为各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房山区多所寄宿制学校都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

史家营中心小学开设管乐、唢呐、脸谱、非遗"山梆子戏曲"绘画、国学、诵读、跆拳道、科技活动等社团,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开辟了新天地。学校开设小农夫课程、小种植课程、家课程,设置"餐厅小雷锋"岗位,让孩子们有劳动机会、有劳动体验、有劳动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在学生中形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更懂得尊重劳动者。

史家营中心小学山梆子戏曲表演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快乐学习、健康向上的校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霞云岭中心小学每周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举办故事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等,有计划地组织住宿生参与各种比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学校还成立了多个活动小组,打破体制局限,与一线教育教学相结合,调动全体教师参与住宿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课外小组活动辅导。

针对宿舍管理,学校还开展"五星级标兵宿舍"评比活动,建立了以学生为主的检查小组,进行检查、量化打分。每月按得"星"多少评出"霞云岭中心小学星级标兵宿舍"并悬挂流动红旗。学生通过参与宿舍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蒲洼中心小学山外游学课程

■教育故事

"教育就是要用心去做"

做一名班主任就是要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做好人的教育。9月1日,可以说是最难熬的一天。刚入学的孩子们肯定不适应,果然,上着上着课,一个孩子就哭起来了,紧接着就哭声一片。这时我既要扮演慈爱、严厉的爸爸角色,又要扮演温柔、贴心的妈妈角色,还要成为他们接受、理解的朋友,忙得不亦乐乎。我先是采用表扬的手段,表扬那些有勇气、敢于面对独立生活的孩子,接着又鼓励那些哭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上学来就是要学好知识,能离开爸爸妈妈,说明自己已经长大。我给孩子们讲一个个小故事,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带孩子们熟悉校园,给他们讲述高年级学生的生活。到了晚上,作为班主任,我要和孩子们同吃同睡,要安抚他们,直到都睡下为止。一周结束时,孩子们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一个孩子说:"我不想家了,星期五我就可以回家了。"孩子的话既是对他自己的安慰,也是对我的安慰。

刚入学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有个小男孩胖乎乎的很可爱,一次上课时,他说去小便,我赶紧让他去。可他回来后我一眼就看出了不对劲,就问他怎么了,他不肯说。我走近他,突然闻到了一股味道,立刻想到了原因。我赶紧把他带到宿舍,找来卫生纸带他去厕所擦洗。没想到第二天,他又拉裤子了,我又再次帮他擦洗。作为班主任,此时的我又要当爹又要当妈,即使因此吃不下饭也要去做。这段经历也锻炼了我,我习惯了,孩子也习惯了,在我面前不再那么害怕、拘束,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让我的心里也感到了一丝甜意。因为这就是我的责任,是责任心告诉我:班级无小事,孩子无轻重,教育就是要用心去做。

——杨生锁(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校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蒲洼中心小学晨诵

■校长视点

培养家国情怀 须从入学开始

王春梅(史家营中心小学校长):作为深山区寄宿制学校,史家营中心小学一直秉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教育理念,努力为山区孩子搭建广阔的成长舞台。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我们尝试着组织学生集中收看《新闻联播》,之后我向孩子们提了两个问题:今天我国成功发射了什么卫星?是在哪儿发射的?第一个孩子回答:海洋二号卫星。好!大家为他点赞。第二个孩子回答:是在俄罗斯发射的。我哑然失笑,"可爱的孩子们!"培养家国情怀必须从孩子入学就开始,居于深山而知天下事!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整体规划、有序组织师生收看《新闻联播》的决心。

学生每周四天住校,如果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不仅可以增加其信息量和知识量,还可以养成放眼大山之外的习惯。也许孩子的年龄差距会造成观看效果的差异,但重在习惯养成,这将是伴随孩子一生、受益一生的。我们的孩子将来走出去,不应是茫然、惊诧的,而应是淡定、从容的;不应是交往无力的,而应是谈笑风生的。这些都要以格局为本、储备为基。大山可以增加孩子出行的物理距离,学校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


家校协作 为孩子营造精美的生活场

赵东刚(蒲洼中心小学校长):山区寄宿制的孩子需要精心的教育,不仅是学业,更重要的是远离父母的心灵。除了教学,花费教师最大精力的是照顾学生生活和关注他们的心理情感。陪孩子谈心,带孩子看病,给孩子理发、洗衣服、喂药……"父母+朋友+教师"这样的角色,二十四小时精心呵护,已是教师工作的常态。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干部教师、教师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这就自然形成一个生活圈。

学生成长品质取决于师生共同生活品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精美的生活场。家长学校、家长志愿者、亲子共读以及坚持数载的教师全员家访,这些机制将家长、教师和孩子紧密绑在了一起,推进了家校协作的深度,统一了教育理念与方法,形成了教育合力,为孩子营造了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文/现代教育报记者娄雪

■图/由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