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房山这个五星级民俗旅游村故事多!


近日,2020年北京市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评定通过了5个五星级民俗旅游村,其中房山区蒲洼乡东村通过五星级民俗旅游村评定。


蒲洼乡东村位于北京市西南山区

平均海拔800-1200 米

森林覆盖率68.9%

林木绿化率87.2%

近年来,东村通过

保护利用山区生态资源

由曾经以产煤为主的小山村

逐步转型现在的

以发展绿色产业

高端旅游业为支撑的

休闲旅游专业村

和方方一起去了解一下

这个美丽乡村背后的故事~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以前东村是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煤矿关闭政策的逐步实施,在2005年煤矿全部关闭,全村失去了经济来源。经过深思熟虑,东村党支部决定立足东村空气好、气候凉、海拔高、风景优美的优势,依托广阔的松林资源,打造山顶氧吧。


一是打造花台景区。依托东村现有的食用菌基地、优美的自然风光、高海拔气候,打造出休闲生态旅游路的发展品牌,先后在花台修建起了21栋养生木屋,5500米山脊观光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



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学习大棚蘑菇种植、民俗旅游发展等先进经验,利用村里几百亩松林,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成效显著,现食用菌基地300亩,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2016年东村引进社会资本,与北京欧标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合作,把花台招待所、小木屋等旅游资源整合,建立了森林乡居高端休闲度假酒店。



三是探索发展高端民宿。2017年东村又与酒店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集体参与、村民以闲置房屋或土地入股、企业化运营,盘活个人和集体资产方式,试点将2处旧院落改造为高端民宿,今后将扩大改造规模,收益由村民、村集体、企业共享。


目前,东村年均接待游客 2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曾经的采煤村变成了现在环境优美的民俗旅游专业村。





老旧面貌变为“世外桃源”

东村陆续实施了3万亩生态小流域治理、700亩矿山修复、2500亩荒山造林工程,负氧离子达到5000个/立方厘米,生态优势进一步显现。



2017年东村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清退了以猪、羊为主的经营性养殖业。


村里自行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开展以治污、治乱、植绿、种花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打造优美的宜居环境,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



2019年为积极落实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又在全村全面开展了旱厕的改造工程,全村179户(个)旱厕改造,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顺利完成。





羊肠小路变为“康庄大道”

东村党支部为提高村民的生活福祉,狠抓切关民生的出行,饮水等实际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通过多方协调,2015年实现了公交车进村。2016年,成为了蒲洼乡第一个全村6.3公里主干道实现柏油路面的全覆盖。



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全村共修建了容量300至600立方的蓄水池12座,更新全村饮水管道3.5万米,让全村一年四季村民能正常吃水得到了保障。



2018年,东村党支部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建成可为老人提供就餐、娱乐为一体的550平米的老年驿站,使全村的老人每天都能够集中在一起就餐、娱乐、聊家常,同时更能够从中了解到每个老人的身体状况,遇到情况后可以及时与他们的子女进行沟通。从此,不仅让老人们体会到了党的好政策、村里发展的成果,更为全村的老人和在外的子女们解决了一块心病。





延长特色产业链

东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同时,发挥合作社作用,壮大集体经济。如:推进“高端旅游+”模式,举办创意婚礼、开展养生派对、高山骑行等活动,提升人气和收入。



邀请各类露营协会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实现多元化绿色产业发展。统筹推进高山林下种植、采摘业,打造食用菌、百合等特色农产品,东村蘑菇宴等特色饮食品牌,将特色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增加旅游附加值。


2017年,东村申报了低收入增收产业项目——食用菌基地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占地 300 亩,利用冷凉气候,种植杏鲍菇、白灵菇、羊肚菌等 12个种类,全部采取无公害种植,有生长周期长,品质好等特点,统一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同时建有海棠毛桃园600亩,核桃园200亩,多渠道促农增收。





未来,东村还将打造

小而精、小而美的

主题公园和停车港湾

便于游客观景停留

实现站在海拔1800米的山顶上

东侧可望百草畔及霞云岭

南侧远望蒲洼群山连绵环绕

西侧可赏东村特色梯田

让游客体验到

四季各具特色的山区美景

同时不断拓展

东村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

提升旅游产业档次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本期编辑:郭天阔 张焱 王小原

信息来源:蒲洼乡

审核核:武宏 巴金鹏 刘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