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 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

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结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的2021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确定并发布今年宣传活动主题:“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主题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健康峰会和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精神,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终结疾病大流行而努力。


什么是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艾滋病病毒可感染人体各种细胞,造成多器官损害。最致命的是破坏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T4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中浓集,乳汁也有。其抗体无保护作用。室温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天以上。对热敏感。对消毒剂,70-75%酒精、次氯酸钠、戊二醛等相当敏感。对紫外线或某些射线不敏感。


接触了艾滋病感染者就一定会被感染吗?

并不是。影响HIV感染的因素: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量+易感人群。

必须有足够量的病毒进入到非感染者体内,并在体内存活下来,才能完成感染。急性期感染和晚期感染病毒载量很高,传染性强。日常生活不传染。包括一个艾滋阳性的母亲,只要孩子出生没感染,没有进行母乳喂养,孩子不会被母亲传染。一个成年的孩子查出,不用担心传染给爸妈;同样,成年的孩子照顾感染艾滋的父母,也不会被传染。干燥可明显降低HIV的生存活力:在灭菌干燥滤纸片上的HIV,死亡时间大概在10至20分钟之间。这说明日常生活不太可能传播艾滋病,大家不必过分恐慌。


感染HIV会经历哪些阶段?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大致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第一期:急性艾滋病毒感染。

这是指体内存在HIV病毒但抗体尚未阳转阶段,是HIV病毒或抗原能够被检出但抗体检测为阴性或不确定的“窗口期”。通常在感染病毒后的2到6周内,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肌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红色皮疹(通常在躯干上)、发热。约半数HIV急性期患者会出现皮疹,常首诊于皮肤科。急性期感染者体内具有较高病毒载量,传染性强,及时诊断并进行行为干预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第二期:慢性艾滋病毒感染。

当免疫系统与艾滋病斗争失败,流感样症状会消失。医生称之为无症状或临床潜伏期。有一部分人可能没有第一阶段症状,没有意识到被感染,但能把艾滋病传染给其他人,这一阶段可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

第三期:艾滋病期。

艾滋病是HIV感染的晚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可能出现很复杂的临床症状,比如时时刻刻感觉疲劳;脖子或腹股沟有肿大淋巴结;持续10天以上的发烧;盗汗;不明原因消瘦;身上出现紫色斑点且不会消失;气短;严重的会长期腹泻;口腔、咽喉和阴道出现真菌感染;瘀伤或无法解释的出血现象等。

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少则2年,多则可达20年,其长短与感染途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经血感染者(主要为非法采血与共用注射器)为4到5年,性交感染一般为11至13年,如果一个感染者的无症状期能达到13年,就可以被称为长期生存者。当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已无法与HIV抗衡时,就标志着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称有症状期。这时,感染者被叫作艾滋病(AIDS)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感染,一些普通的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他们的机体就会无法控制,在6至24月内他们就会死亡。


艾滋病窗口期究竟有多长?

国内不同医疗机构、医生给出答案不一,这本质上是因为人类对艾滋病毒的认识和检测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产生的。2014年,我国艾滋病毒检测窗口期已缩短至2周以内,这是指用四代试剂检测的窗口期。但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是三代试剂,因此,在我国,艾滋病的窗口期是3至6周。也就是说,高危性行为后3周阴性就可以基本排除艾滋,6周则可以完全排除。


艾滋病十条防治常识

1. 目前艾滋病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2.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3.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4.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危险。

5.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6.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7.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9. 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0. 艾滋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因此积极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来源:国家卫健委、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