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知礼守礼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文明礼仪、礼节,使用健康的礼仪和行为。遵守健康礼仪可以减少疾病传播,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掌握健康礼仪

    1.在日常生活中提倡拱手不握手。

    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历史悠久。《论语》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老传统在新的环境中更适用。

    不握手是切断接触传播途径的措施之一。一般握手后,出于礼貌和现实情况都不会即刻洗手,一旦接触了传染源再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可能会引发感染。因此用拱手礼代替握手,是一种健康的干预措施,减少了接触传播疾病的可能。

    2.做到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掩口鼻。

    咳嗽或打喷嚏是引发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咳嗽或打喷嚏时,正确的做法是“用手帕、纸巾或手肘衣物遮住口鼻”。错误的处理咳嗽、打喷嚏的方式主要是用手直接捂住口鼻或毫无遮拦。这种错误的做法容易加快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试验证明:打喷嚏和咳嗽时,会高速地喷出很多唾液的流体和飞沫,而病毒或细菌将随着这些飞沫散布到大约2米范围内的空气中,污染一定的环境空间,而周围的人可因吸入这些飞沫而被感染。

    采用正确的咳嗽、打喷嚏礼仪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注意“打喷嚏、咳嗽礼仪”,不仅能够体现个人素质,也是对他人健康负责,如果有咳嗽、打喷嚏的症状,您可以这样做:

    ⑴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

    当预感到要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防止唾液飞溅。使用过的手帕应该及时清洗和消毒,使用后的纸巾不要随便乱扔,要丢到有盖垃圾桶里。

    ⑵用手肘衣物捂住口鼻

    当预感到将要打喷嚏时,来不及掏纸巾或临时找不到手帕或纸巾,建议把头低向手肘来代替手捂住口鼻。弯曲手肘后,再靠近口鼻。这个动作可以将喷出的飞沫阻挡在手肘皮肤或者衣服上,肘部较为干燥,且不容易再接触其他公用物品,可以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⑶咳嗽或打喷嚏后立即洗手

    咳嗽或打喷嚏后要立即清洗双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进行手消毒,防止病菌传播、残留。

    ⑷出门带口罩,遮住口鼻

    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尽量不要外出,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如果外出,需佩戴口罩,并与他人保持至少一米以上距离。

    3.不要随地吐痰。

    痰是呼吸道纤毛拦截空气中灰尘和病毒细菌等混合而成。一般来说在人的呼吸道里,许多纤毛像麦浪一样朝向口腔的方向,慢慢将上述混合物推出来,推到嗓子时,人就会咳嗽吐痰。混合物中什么样的细菌都可能携带。如果随地吐痰,痰干后,其中成千上万的细菌就会飘到空气中。这些病毒、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可在干燥痰液中存活6至8个月,会再次被其他人吸入体内,如果免疫力低下时就会致病,所以强调不要随地吐痰!吐痰时把痰吐在纸巾里包起来,扔入垃圾桶。

二、保持适宜的社交距离

    1.在公共场所或进行社交活动时,应保持适当距离。

    新冠、流感等病毒均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当人说话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到空气中。研究表明,在重力的作用下飞沫从人体口腔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近距离接触的人,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则有导致感染的风险。所以,建议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2.必要时佩戴口罩。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被传染的可能,这种含有病毒的小颗粒可以在室内环境扩散到更远的距离。因此,在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越远,风险就越低。在室内、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应保持更远的社交距离,与此同时还应采取戴口罩预防经气溶胶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