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 涉水活动和水上运动勿忘“安全”

夏日和暑假是溺水意外事故高发期,尤其是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应急管理厅提示,做好科学防范工作,严防溺水意外事故发生。


野外水域为什么危险

1、因为野外水域水底状况异常复杂,可能长有水草等植物,容易缠住手脚。

2、江河岸边有一些延伸、缓冲水域,孩子在此玩耍游泳时,容易滑落到深水区。

3、有些水库、河道底部泥比较松软,人容易陷入泥沼无法动弹。

4、有的水体表面看似平缓或静止,水下却暗藏漩涡。

5、池塘、水库、河沟、深水潭、工地上的积水坑等都属于危险水域。


防溺水牢记“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家长对孩子做到“四个知道”

知道孩子去哪里,知道孩子做什么,知道孩子和谁去,知道孩子何时回来。


如何辨别是否溺水

溺水者的营救黄金时间是事发后30秒,如能及时发现溺水迹象,生命或可挽回,以下七种迹象可帮助辨别溺水者:

1.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没有时间呼救。

2.溺水儿童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救援者移动。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至60秒之后下沉。

4.溺水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5.溺水儿童的头可能前倾,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

6.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立即施出援手。

7.儿童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要警醒。


溺水四大误区应知必知

误区一: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

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其实真正的溺水并不这样。

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来却像是“趴”或“站”在水中发愣,而此时,孩子可能已意识模糊,应尽快将孩子抱上岸救治。

误区二: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在水里就很安全,就不会发生危险,从而放松了警惕,这个误区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数溺水者都会游泳,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状况:

水下的世界很危险,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些野外水域游泳,水草可能缠住脚、碎石可能划破脚、淤泥可能陷住脚,让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游泳技术,进而发生意外。并且当时的身体状况,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人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

误区三: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不时地会在新闻上看到手拉手救人,最后导致多人溺水的悲剧。看到亲人、同伴或陌生人突然溺水,在情感上、道义上,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自己去拉一把或拽一下,但这一拉往往是徒劳的,甚至还可能让自己溺水。

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但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溺事件。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都要在理智上保持清醒认识: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

误区四:需要给溺水者倒背“控水”

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溺水“急救”做法:把溺水者放在后背上颠簸,倒背着溺水者跑……这样做,无非都是想给溺水者控水,但这种“控水”法真的能救人吗?其实这种控水法一点也不靠谱!

对于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或昏迷但呼吸、脉搏尚存者,其溺水时间比较短,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仅吸入很少水,完全没必要控水。控水过程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会阻塞气道,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有害无益。而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控水会延误救人的黄金时间,使溺水者丧失最佳复苏时机,同样也会导致误吸,增加死亡率。


发现有人溺水怎么办

发现有人溺水,首先保持冷静,然后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同时拨打110和120急救电话。

如果溺水者离岸边不远而且神志清醒,可以采取抛投漂浮物、利用长竹竿或长绳营救等方式,让溺水者抓住这些物品游上岸或延长漂浮时间,等待救援。切忌手拉手施救,落水者由于求生欲望强烈,力气很大,施救者很容易被其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事故发生。

炎炎夏日,游泳可获得清凉,不论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一定不要在野外水域游泳,牢记防溺水“六不准”,遇到有人溺水应科学处置和施救,预防溺水事件和连环溺水事故的发生,合规开展涉水活动和水上运动,确保人身生命安全。


综合应急管理部、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