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三)

筑牢离疫情最近的防线

在得知医院需要增派医务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并给刚满一岁的孩子断奶,送到父母家照顾,大年初一便投入到发热门诊的工作中。在得知医院要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时,她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召唤号角已吹响,正是报效祖国大好时机!再请战!”

她叫李洁,是良乡医院普外科的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的父亲是名检察官,所以李洁从小心里就有英雄情结,幻想着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刚得知武汉发生疫情时,她就在想:如果医院有支援任务,一定报名参加。

“解决了孩子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护工作者,身上的责任让我要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当李洁的父母得知她去了发热门诊后,既欣慰又担心,但更多的是为女儿的决定感到骄傲。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战役,那么预检分诊是发热门诊的第一道防线。李洁的岗位就是在发热门诊分诊台负责预检分诊工作,每天需要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根据就诊者的旅行史和体温进行初筛分诊。同时,还要做好就诊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

按照规定,发热门诊要保证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值班,医院推行了三班制。为减少反复穿脱隔离衣造成污染的可能,李洁的隔离衣一穿就是一个班次,工作期间基本不敢喝水。

作为医院第一位派出赴美进修的护理人员,李洁长期自学英语,是医院指定的外国友人就诊翻译。2月2日,儿科发热门诊来了一位外国友人,李洁全程陪同翻译,确保其就诊过程顺利进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李洁是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的缩影,披星戴月,只为万家安康;风雨无阻,只为迎来曙光。


蓝天救援队义务为社区企业消毒

除了参加村(社区)日常疫情防控工作外,连日来,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背上弥雾机,到部分有消毒需求的村(社区)、企业中,义务进行消毒。据了解,目前房山蓝天救援队有四五十名队员分散到村(社区)参与执勤,有二十名左右的队员专职负责消毒。

房山蓝天救援队陈队长介绍,弥雾机喷洒的起雾颗粒极细,附着力强,面广无死角,可以提高消毒的药效,无论是地面还是空气中的病毒,都无处可逃脱。

“队里现有16台弥雾机,1台是队里自己购买的,其余15台是北京蓝天救援队分发给各队的。消毒用的药品,一部分是队里购买的,一部分是村(社区)和企业工厂提供的。”陈队长说,他们这一义务防疫行动得到了居民和职工的认可,不少人看到后,在微信朋友圈称赞他们。

陈队长表示,有消毒需求的村(社区)和企业可以加他微信联系:13260209958。由于弥雾机每隔10分钟就需要加水加药、每隔20分钟就需要加油,他也呼吁村(社区)和企业,最好可以提供水、消毒药品和汽油。“有汽油、消毒药品等资源的爱心人士也可以跟我联系。”


疫情中伸援手 急难时显担当

2月8日上午10时,河北镇惠景新苑小区内一居民向居委会求助,称家中80多岁的老父亲突发高血压并伴有头晕、呕吐症状,现已无法行走,急需送医救治。但疫情当前,家中仅有年迈的老母亲和自己在家,老人送医救治遇到了困难。

接到求助信息后,正在该小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区城管河北执法队队员李朋、李小杰第一时间确认了求助信息,紧急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商议,快速拨打了120急救热线,留出急救车通行通道,并安排专人引导。120医护人员到达后,2人随同医护人员一同到求助居民家中,协助医护人员用担架将老人抬至楼下。临上救护车前,老人再次呕吐,呕吐物洒满一地,李朋等人赶忙拿出纸巾帮老人擦拭。待老人情况稍平复后,众人将老人转移至救护车内,老人被送至相关医院予以救治。随后,两名城管队员又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同清理了呕吐物,并对相关区域进行了消毒。


志愿者手工赶制出入证

按照城关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作为老旧小区的南里社区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在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通过发放车辆和人员通行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车辆及人员的管控。

南里社区在对出入人员、车辆进行登记并制作台账的基础上,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60余人,加班加点手工制作了车辆出入证397个、居民出入证1670个,并在社区的4个出入口采取24小时值班制,筑起了社区防疫的坚强堡垒。

“手工制作临时出入证牺牲了很多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但看到能够有效地对出入社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管控,我们都非常欣慰。这些天的值班中,我们劝返了许多来社区探亲访友的群众,并及时向他们说明管控要求、提醒做好自我防护,帮他们转交年货、传达祝福。”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姜雪杰感慨地说。


开颅术后不满一年毅然奋战在防控一线

“值勤时注意保暖,头晕了就歇一会儿,不舒服就打电话,我去接你。”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夏先生一边送爱人出门上班,一边反复叮嘱着。他的爱人叫高颖,今年39岁,是长阳镇建邦嘉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去年3月,高颖做了开颅手术,本该在家静养,而她却义无反顾地出现在了社区防疫的一线。

“社区里的租户陆续返京了,近期要再次跟他们取得联系,确定返京时间,确保他们在家中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安排完近期防控工作重点后,高颖走出办公室出现在小区北门,开始了一天的值勤。

高颖告诉记者,建邦嘉园实行封闭管理以来,小区只留南北两个门供居民进出。“每个出入口都有我们社区的人员把守,小区居民出入必须刷门禁,非小区人员要进行登记,还要说明原因。”从接到防控疫情的命令开始,除了除夕当天休息了半天,随后的每一天,高颖都和社区的同事们出现在岗位上,有时甚至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

据同事们介绍,去年高颖做完开颅手术也就休息了半年左右就返回了工作岗位,大家对她的身体都特别担忧,但她自己却坚持说“身体撑得住”。下个月,高颖要进行术后一年的核磁共振检查,但是她一直抽不开身去挂号预约。“现在疫情紧张,等这段时间过了之后我再预约吧。”

■本报记者肖楠 韩苗苗 曾燕 通讯员杨爱平 李安琪 冯帅 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