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我们责无旁贷 ——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纪实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济世华佗”的美誉,没有“白衣天使”的尊称,但是每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们总是首担其责、冲锋在前,默默地战斗着、守护着一方健康平安。他们就是疾控人。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们秉承“防疾病之发生、控疫患之流行、促大众之健康”的光荣传统,直面病毒弥散的各个关卡,找源头、追去向、验真伪、消病毒,用心血和汗水为全区人民织起了一张严密的疫情防控网。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妈,春节不回家了,我已经把票退了。”“老公你们也停休了吧?我从今天起开始值夜班,你跟家里说一声,别让孩子哭。”“老公,我们停休了,你去医院替我看看爸,让妈注意身体。”“媳妇,家里的事辛苦你了……”

疾控中心党员进行战前党员承诺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在房山区疾控中心的楼道里,打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几分钟后,大家准时在会议室集结。“同志们,疫情来了,该我们上阵了!这是我们的职责所有,在座有不少参加过17年前抗击‘非典’的,也有不少年轻同志,希望大家传承疾控精神,继续发光发热……”“对,我们此时不上,更待何时!”疾控中心的战前动员平实却有力,大家都憋足了一股劲儿,从这天起,疾控中心150余名同志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誓与疫情战斗到底。

阻止疫情传播和蔓延是“疾控人”的重要职责。面对严峻疫情,疾控中心党总支班子成员坚守一线、靠前指挥,第一时间建立了严密的工作体系,将全中心人员重新整合,组建了综合协调、检验、流调、消毒、密接等9个工作小组,并先后5次修订《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制定新冠肺炎应急预案,为防疫工作提供专业基础保障。同时,为强化中心职工对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疾控中心党总支研究制定了《房山区疾控中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监督考核方案》,开展全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笔试,流调组、微生物实验室、专业组、消毒组穿脱防护服技能测试等技能考核,确保在疫情处理过程中有力有序、高效安全。


与病毒直面“交手”

在疾控工作中,检验工作是最关键的,检验组是最危险的,也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检验员要通过提取病人痰液、血液、粪便等样本中的病毒毒株,进行灭活、检测。一批样本的检测,一次完整的检测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与高强度的工作相比,每一份样本都具有高致病性,每一次操作都带有很大的风险。

但是,没有人退缩。因为他们知道,早一分钟确诊,就能为疫情防控赢得早一分钟的时间。

3名理化检验人员主动请缨加入到微生物检验科,由14人组成的检验工作组迅速形成。大家紧锣密鼓行动起来,与市级部门、单位指挥中心保持不间断联系、部署人员24小时值班、联系厂家订购检测试剂;整理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流程、实验人员防护要求、样本运输与存放等一系列操作规程文件;布置实验室、调试仪器程序、配制实验所需试剂……短短数小时,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就进入了正常运行状态。

检验科同志在进行核酸检测


1月20日20点19分,当第一批检测样本到达实验室时,第一批检验员立即换上“战服”,他们目光坚毅,从容地进入样本提取间,以烂熟于心的检验程序迎接战斗。为了节省防护用品,避免物资浪费,他们控制饮食,尽量不吃不喝,一进去,就是4个小时。白色的防护服密不透风,N95口罩紧紧贴住脸颊,近视眼镜上面又戴护目镜……但是从样本核对标记、分装,到荧光定量PCR核酸扩增反应体系配制,再到核酸提取,再到用实时荧光PCR仪进行病毒核酸特异性扩增,最后判断检测结果,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他们都聚精会神,任凭汗流浃背,任凭水汽弄花了防护目镜,不知疲倦地与病毒较量。当第一株病毒成功提取并检测,当检验员脱下防护服时,他们发自内心地说,“没事儿,我们不怕,我们不累,我们就想让大家能早日摘下口罩,好好地生活!”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疑点”是房山疾控人的原则和坚守,只要有一丝的危险和可能,就决不掉以轻心。

1月31日,一个样本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本来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可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却让检测组成员们放心不下。病人之前有过湖北接触史,肺部CT也与新冠肺炎症状高度吻合,思来想去,检测组成员决定登门进行第三次采样。但没想到的是,第三次检测结果,依然是阴性。拿到结果,检测组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这不符合流行病学规律,万一有一点差池,就相当于从他们手中放走了毒源。可是,三次检测已是极少数情况,对一个病人开展四次检测更是史无前例。怎么办?对此,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会同专业组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再次登门,由中心专业人员对病人进行第四次采样。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次成功从病人的咽拭子和痰中检测出阳性,顽固的病毒得以现行。

从第一批检测样本送到之日起,检测组的成员们就没黑没白地扎进了检验室,一个多月了,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推诿退缩。检验科的一位同志,父亲是肺癌晚期,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但她却没有请过哪怕一天假,至始至终坚守阵地。53岁的老党员、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在科里是老大姐,她已经连续在岗18个日夜,每当领导和同事劝她回家休息时,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队员还在实验室里,我要等他们出来。”不管深夜或是清晨,检验科的同志们走出实验室的那一刻,总会听到一句亲切的“辛苦了”,伴随着递过来的还有一杯温水,这份温情的守候,让这个集体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畏艰险,只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毒源”追击战

在房山区疾控中心,还有一群“风雪赶路人”,他们是训练有素的“侦察兵”,他们与时间赛跑,穿梭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时发现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源,尽最大努力遏制疫情蔓延。疫情防控工作伊始,疾控中心党总支决定在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科原有8人的基础上,临时抽调24名业务骨干,组建流调工作队。消息一出,“疾控卫士、勇挑重担,防疫战场、不畏生死,抗击疫情、我们必胜!”……一封封请战书纷然而至,流调队迅速成立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危机四伏的“毒源”追击战就此拉开帷幕。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传播不分时间,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下一个感染者,而每一个感染者身边都可能有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易感的密接人员,容不得半点耽搁!为了及时甄别出新冠肺炎病人,保护易感人群,这群训练有素的流调队员们24小时严阵以待,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带着流调箱奔赴各大定点医院、赶往密接人员家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近距离、面对面接触病人,问清来龙去脉,界定有潜在风险的密切接触者,杜绝下一个感染者的出现。

他们每天需要近距离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调对象,发脾气的、故意隐瞒的、过度焦虑疑心的,甚至还有吓得直哭的,这些情绪极不稳定的流调对象给他们第一时间获取详细资料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整理收集琐碎信息,重新排列组合,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直到找出病毒的传染源,这一过程一点不比侦查员办案简单,何况还要穿着憋闷的防护服。

但是,没有人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使命所在,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点找到密接人员,就能早一点将病毒传播控制在最小范围。

2月16日,房山区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一位很少外出的老人。老人否认接触过武汉来京人员,自己也没有去过武汉。那么,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呢?流调人员迅速开展调查,反复多轮询问老人身边的所有亲属,却一无所获。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流调队员给老人的小儿子拨打了一通电话,发现手机号属地竟是湖北武汉。大家迅速以小儿子一家三口为突破口展开调查,在对方坚称没有到过武汉,且一家三口两次核酸检验均为阴性的情况下,不断收集证据、反复追踪、多方协调,再次提取三人粪便送去检验,最终成功确诊2例无症状感染者。铁证面前,对方终于松口,详细叙述了从武汉来京的全过程,流调人员迅速与公安和属地社区等部门通力协作,扩大追踪范围,成功找出了所有密接人员。

流调队队长说,“我们的工作就像侦探一样,通过不厌其烦的追问,发现传染源,找出密接人员,切断传播途径。每一份流调数据就好比一个‘小砖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小砖头’,垒起整个流行病学完整的信息大厦。”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在疾控中心,不论是除夕还是现在,总是彻夜灯火通明。在这里,时常能看到精疲力尽从检验室走出的他们,时常能看到拎着箱子准备出发调查的他们,时常能看到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流行病学的他们,时常能够看到大口吃着方便面的他们,时常能看到歪在椅子上熟睡的他们……

给患者家进行消杀处理


其实,不只在疾控中心,在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也有不顾危险从事临床检验的他们;在区集中医学观察宾馆和各街乡社区(村)居家观察点,也有连续作战指导密接人员管控、冒着风险对疑似病人上门采样的他们;在疫情发生地以及确诊病人曾经活动过的场所,也有第一时间进行消杀处理的他们;在复工复产的企业,也有帮助指导开展复工防控的他们……

有人说他们勇敢,有人说他们无畏,有人说他们担当,但微生物检验科的一位同志在日记中却这样说,“没有人生来勇敢,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他们中,有年轻奶爸、有二胎妈妈,有春节退票不返乡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父母年迈多病的“家庭砥柱”……一名流调队员在防疫期间得知父亲病危,一直坚守岗位的她请了一天假回去照料父亲,没想到,回去的第二天父亲就过世了,她向中心领导请了两天假,仓促地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马上赶回工作岗位,没有向任何一位同事提起,依然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她并非无悲无痛,只因心中有责有爱。

疾控人不是“逆行者”,也不叫“逆行者”。疫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责任。他们是与疫情搏斗的战士,是与病毒掰腕的斗士,是与时间赛跑的勇士。在这场战“疫”中,一个个房山疾控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疫”必上,有“疫”必冲,他们责无旁贷!

张伟 李斯语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