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十二)

抗“疫”战线上的巾帼战士

——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综合办主任晋军营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有这样一位女同志奋战在抗“疫”战线上,她不是军人,却一直在为退役军人服务;她不是白衣天使,却是抗“疫”战线上的战士。她组织单位疫情防控、宣传、督查工作,热心参加公益行动、党员社区执勤、心理热线服务等活动,在大家眼中,她是一位闲不住的女汉子,只要跟疫情防控有关的工作,她几乎都参与其中。她就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综合办主任晋军营。

面对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的形势,区委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参加“上一线、做贡献”活动。晋军营本来是局里第一个报名的,但作为综合办主任,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也需要她来协调,所以局领导没有把她安排在第一批执勤队伍中。恰巧有位执勤同事身体不适,需要替换,于是她主动要求替换该同志,并向局领导保证做到单位工作和执勤任务“两不误”。

据了解,早在2012年,晋军营就在“志愿北京”平台上注册了社会工作志愿者。多年来,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公益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了心理知识、家庭教育指导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并参加过全国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学习培训,积累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本次疫情中,她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于1月29日先后报名参加了北京市社会心理联合会京鄂I will志愿联合行动石景山苹果园街道热线服务、广安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区总工会、教育工会、成人教育学会精神心理卫生教育委员会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在疫情中有心理困惑的群众服务。截至目前,她已参加线上学习培训和热线公益服务超过120个小时,成为公益热线的“心灵导师”。

疫情防控期间,全区广大党员踊跃捐款,表达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作为单位捐款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晋军营一下捐了3800元,当登记的同事问她“怎么捐这么多”时,她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就算我的特殊党费吧。”除了捐款,她还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捐赠活动,并开车将捐赠物品送到社区执勤人员手中。

“假如我是一名白衣天使,我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战‘疫’。虽然这个愿望现在没法实现,但在这种举国上下的战‘疫’中,已不分前线和后方,全民皆是兵,处处皆战场。”晋军营说道。


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记佛子庄乡党委委员,佛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来军

“村书记就是党委政府的先锋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铁班子才能带出硬队伍。”这是姜来军常挂在嘴上的三句话,也是他工作的座右铭。

姜来军是土生土长的佛子庄乡佛子庄村人,现任乡党委委员,佛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红煤厂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身兼数职的他勇挑重担,在防控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守护一方百姓平安无悔付出。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佛子庄乡组建了5个工作组,姜来军任安全处突组组长,负责全乡疫情防控突发事件的处置。位于陈家坟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复产复工后,人员出入给陈家坟检查站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姜来军与陈家坟包村领导紧密对接,选派精干力量,与村“两委”干部、包村干部一起,在检查站严密排查过往人员并进行身份确认、登记。英水沟5个村的村民都已外迁居住,沟内有银狐洞、真武庙、“云隐里”民宿等旅游景点和1家水厂。为加强这一带疫情防控,佛子庄乡在英水沟口设立检查站。姜来军有序调度乡综治办和执法队人员力量,与英水联合党总支和5个村的干部协同联动,全天候轮班值守,认真排查、盯紧盯牢进出人员并登记,确保了英水沟的一方平安。

佛子庄、红煤厂两村位于108国道沿线,车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作为两村的“一村之长”,姜来军坚持将村庄管控关口前移,守好“外防输入”第一关,在108国道及复线、军红路沿线的主要进出位置设置固定检查站和若干流动检查站,安排党员、村民代表和普通群众116人轮流值守。红煤厂村处于去往南窖、大安山两乡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特殊,他认真落实与兄弟乡镇的联防联控机制措施,给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通行证,劝返进山游玩人员。

疫情期间,佛子庄村有3户从外地探亲回来的村民,姜来军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做细“一对一”管控责任,并帮助他们解决好居家医学观察期间遇到的问题。工作人员在排查中发现红煤厂村有8个外省市租户,姜来军主动与尚在外地的租户联系,逐一了解情况,介绍北京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成功劝说他们暂不返京。

在姜来军的带领下,村干部、党员、群众上下一心,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大家都说:“有来军书记在,咱大伙儿干工作踏实,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贴心人”。


养老院里的爱心守护人

——记良乡镇福港老年服务中心院长李学连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良乡镇福港老年服务中心院长李学连一直坚守岗位,至今未曾回过家。她第一时间制定了中心应急预案及防控措施,对全院职工进行防护培训;及时向老人及家属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消除他们的疑虑,安抚他们的情绪……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疫情期间,全院最大的事就是保证老人的健康安全。”李学连告诉记者,从大年三十开始,该院便实施封闭式管理。她每天都会带领工作人员对院内老人进行早晚两次体温测量,检查老人防护是否到位。同时,她还要求厨房做好卫生消毒、食品安全、营养搭配等工作,确保疫情期间员工、老人的身体健康。

“阿姨,这口罩您得戴好了,做好自我防护。”“为老人服务之前一定要洗手消毒。”……无论是院内老人还是工作人员,李学连每天都像念“紧箍咒”一样,一遍一遍地提醒大家做好自身防护。

由于疫情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为促进老人和家属的有效沟通,李学连提议全院老人采用微信、视频等方式与家属进行沟通。不仅如此,她还定期通过电话向家属汇报老人在院身体情况,让家属放心。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李学连每天都会组织老人进行身体锻炼,保持他们健康、有规律的生活。

顾大家、舍小家,李学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她与全院职工一起,用坚守与温情为老人们筑起一个安全之家。


疫情防控无国界 用心服务零距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是两大环节,现阶段,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更是重中之重。针对近期不少境外人员陆续回京的情况,全区上下严防死守,把牢社区疫情防控这道关。

疫情提示改用双语

近日,长阳镇畅和园社区的每个疫情防控岗上都张贴出两份新的通知,一份是全英文的友情提示,另一份是中英双语版的《社区疫情防控通知》。

这种做法要从社区工作人员的一次上门核查说起。“我们敲开门才发现,这户居民家中全是外籍人士,只会说英语。幸亏当时我们有一位同事有些英语基础,就这样‘磕磕绊绊’地完成了沟通。”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凯说。

通过这件事,社区工作人员和包社区干部意识到:社区共有四个疫情防控岗,以后可能还会遇到外籍人士。于是,包社区干部赵颖提出,“咱们把防控岗的提示变成双语吧,这样遇到外籍人士根据这个也能沟通。”赵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为保证准确性,赵颖特意找来一位留学生朋友,让他帮忙将提示内容翻译成英语。翻译完成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打印出来张贴到各个疫情防控岗的醒目位置。下沉干部变身“翻译官”

“你好。”

“你好,你好。”

一位皮肤黝黑的外籍女性说着“外国腔”的中文正在与几名戴着袖章的志愿者艰难地交流。据志愿者介绍,这位女士只会简单几句中文,双方只能连说带比划并借助翻译软件进行交流。

“我们社区现在居住着5位外籍人士,其中3位来自刚果(金)、1位来自津巴布韦、1位来自利比里亚。此外还有年前离开还未返回的来自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外籍人士。”城关街道原香嘉苑社区主任梁永亮告诉记者,别看社区不大,居民国籍却很复杂,疫情期间,这些语言不通的外国友人成了社区的“重点关照”对象。

为了让居住在社区的外籍人士更好地融入社区,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居委会做了不少努力。他们“聘请”区直机关一位懂英语的下沉干部做翻译,挨个上门询问情况,帮助对方解答签证办理等问题。社区主任梁永亮还跟他们每个人互加了微信,通过微信翻译功能随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志愿者们每隔几天就会上门一次,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我们正在给他们制作专门的出入证,比普通的出入证记录更全面的信息,方便他们外出活动。同时,我们还计划给他们发放一些外语宣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疫情防控知识。这些外籍人士也非常配合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主动进行居家医学观察。”梁永亮说道。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疫情不分国籍。据介绍,城关街道目前共居住着9名外籍人士,街道和社区工作者时刻提醒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尽力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和政策举措,共同努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报记者肖楠 曾燕 通讯员曹帆 马志江 刘淑娟 黄雪松 沈莹 温吉 付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