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感冒、流感与新冠肺炎

冬春季节是我国流行性感冒流行季,同时,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风险持续存在。为加强居民对新冠肺炎与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鉴别,下面将三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给大家,以供参考。

首先:三者的致病原不同。感冒的常见致病病原体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冒并非传染病。而流行性感冒则是由流感病毒所致,如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流感属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新冠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目前系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其次:发病时间不一致。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一般均有受凉史,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流感虽然也全年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为每年的冬春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为2019年底冬季新发现的传染病。

第三:三者的症状有所不同。感冒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多无明显发热或仅有低、中度发热,发热一般持续1-2天,病程3天左右;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乏力、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不明显。

流感则常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可伴寒战、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多持续3-5天,病程一周左右。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轻重不一,轻者可不发病或仅有低热、干咳、畏寒等不适,少数病例可有鼻塞、流涕和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是通过病原学检测方被发现的。因此要求有流行病学史时,应主动上报,认真隔离。重症病例多在发病一周后逐渐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损害等情况,甚至致死。

第四:预防措施。流感和新冠肺炎都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而冬春季节也是其它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公众应采取的措施是:(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如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肘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3)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产生过度疲劳。(4)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居室每天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5)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必须情况下戴好口罩。(6)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7)为了预防冬春季流感,易感人群应在每年的9-10月份进行流感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