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早筛查 骨折早预防

1.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2)骨质疏松症除了主要与绝经和老年有关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外,还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疾病有:I.内分泌疾病;II.结缔组织疾病;III.慢性肾脏疾病;IV.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V.血液系统疾病;VI.神经肌肉系统疾病;VII.长期卧床;VIII.器官移植术后;IX.常期使用下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等。

2.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1)症状

    I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II 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III 骨折: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2)危害

    疼痛本身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变形、骨折可致残,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增加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不仅患者生命质量和死亡率增加,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3.骨质疏松的预防

    (1)从青少年期就加强运动,保证足够的钙质摄入,同时预防和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等,防止各种性腺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性疾病;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可以尽量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今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2)成人期补充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不能单独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仅作为基本的辅助药物。成年后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I)尽量延缓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对绝经后妇女来说,公认的措施是及早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合剂;(II)预防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避免骨折的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骨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