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酒瓶变工艺品 这个家庭他最美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妇联共同主办的“与幸福同行——2020年寻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动前三季度“首都最美家庭”榜单发布,房山区有9户家庭榜上有名,我区大石窝镇王家磨村基层一线的农村干部张泽云就是其中一位。
张泽云,是一名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农村干部。他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围绕村集体农业产业,参与参加了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教学推广,完成了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农业项目,为村集体环境治理和村落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多次在房山党建、学习强国中得到报道。
在工作中,张泽云始终坚持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总是想在前、做在前,真正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为民服务原则,将努力为人民服好务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同时,鼓励引导每名村民投身农业服务工作,真正做到了全心工作、真心为民。
最美家庭不仅美在勤劳和谐上,更美在有一双创作美的双手。
近年来,张泽云主要把废旧酒瓶再利用做成时尚工艺品作为自己的工作之外的重中之重。自北京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也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在打造着美丽庭院。
说起打造美丽庭院,张泽云觉得,用花和花瓶来装饰自己家的小院是最美不过了:白色花瓶紫色花、红色花瓶黄色花,这些好看的花瓶都是出自张泽云之手。废旧的酒瓶在他的仔细加工雕琢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颇有艺术韵味的花瓶,并用来装饰自己的房屋院落。
这些美丽的花瓶,都是他一点一点雕刻加工出来的。制作过程中,张泽云十分的专心,从设计、雕刻到打磨、种花全都要亲力亲为。他说,这个过程不仅让自己静心,更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一些感悟和乐趣。
说起他的制作工具,起先也包含废旧物品改造的元素,利用旧鱼竿、矿泉水瓶、废软管等做成支架滴灌,再进行切割打磨,后来儿子为他购买了更先进的小工具,他就从简单的切割逐渐“玩儿”起了镂空雕刻,技术越来越娴熟。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来的花瓶也越来越精致。
菊、竹、梅、菊四君子雅致,旗袍仙女、“倒”葫芦因势利导、又妙趣横生。这些废旧的酒瓶,经过他的精雕细琢,不但变废为宝,而且,这些宝贝颇有灵气。
除了经常收集废旧酒瓶之外,他还利用捡来的上水石和废旧马桶做成花瓶或者微景观。
自从有了这项爱好,废旧酒瓶就成为了他眼中的“宝”。不仅从亲戚朋友那里收集废旧酒瓶,还与村里收废品的成为了哥们儿,“高价”收购废旧酒瓶。每逢出去遛弯儿的时候,路边的垃圾箱周边,也成了他扫描的目标,他说只要瞅见废旧酒瓶两眼都放光,迅速出手带回家进行加工。
张泽云说:“这几年女儿、儿子都成了家,我才有了闲工夫琢磨这个,妻子喜欢养花,我想着用这些废旧物品做成花瓶,没想到别人不当回事儿的东西,在我的手中能把它变为‘艺术品’。妻子喜欢养花的爱好得到了施展,自己也有了个琢磨劲儿。”
他的妻子郭立新更是他背后的一座强大的靠山,为人忠厚老实,是一位勤劳的好妻子,多年如一日的在背后始终默默的支持着张泽云的工作。张泽云捡拾酒瓶回家做好工艺品,她每每种好绿植精心打理,夫妻两人可以说是做到了男耕女织天衣无缝的搭配。同时郭立新在村里的人际关系非常良好,她眼疾手快,为人勤恳,村里路边的花花草草都义务的修剪,得到了村领导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慢慢的,他的手艺吸引了其他村民,跟他一起做花瓶“艺术”。目前张泽云已经收了三个徒弟、一名妇女、一名残疾人、还有一个普通村民,都是本村人。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徒弟跟着张师傅一起学手艺,研究雕刻技术们雕刻出的作品,还经常放到网上去销售,或喜欢养花儿的人直接找他购买,这门技术不仅成为了他们的爱好,还实现了增收。
张泽云骄傲地说:“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推广宣传垃圾分类,我雕刻的这些废旧物品属于可回收垃圾或其他垃圾,但这些废旧物品在我‘玩儿’转了之后,不仅成为了自己的喜好,还把它们变废为宝为社会做了一份小小的贡献。”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他的“手艺”,大石窝镇教委还聘请他为农民职业讲师,分别在王家磨村、镇江营村、官道中心幼儿园进行过专场培训活动。
张泽云还有一个设想,他说:“近些年,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吸引力了越来越多的人参观旅游,我希望我的手艺能在村里得到推广,欢迎更多的村民跟我学习,带动大家共同实现增收。”
记者张佳佳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