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谱写不平凡的人生
——记“全国最美家庭”“首都最美家庭”张泽云家庭
张泽云是一名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农村干部,家住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王家磨村。作为村集体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张泽云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如一,勤奋刻苦学习,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还自学废旧酒瓶改造创意花盆技术,带动生活困难村民增收致富。
张泽云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他围绕村集体农业产业,参与、参加了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教学推广,完成了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农业项目,为村集体环境治理和村落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工作同时,他平时特别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他坚持阅读《中国农技推广》《植保导刊》等农业学术性刊物,充分利用微信、小视频等方式学习农业技术小窍门,为更好地开展农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张泽云喜爱种植花花草草。种花离不开花盆。一个花盆便宜的也要十几元,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近年来,张泽云无意中知道有人用废酒瓶做花盆,他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便买来了切割机、抛光机及打眼儿用的设备,开始了变废为宝之路。亲朋好友听说后,也不时地送他一些空酒瓶。
“刚开始我一点儿也不懂,拿起打眼儿机就在酒瓶上打眼儿,由于没在钻头儿处加水降温,结果毁了好多钻头儿,锋利的瓶口儿还常划破我的手指。”张泽云说,时间久了,他也逐渐掌握了其中的窍门。“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变废为宝,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算是给生活增加了一点乐趣。”张泽云说。
“张泽云特别喜欢琢磨东西,还经常将自己制作的小花盆送给我们,我们特别喜欢。”村民刘女士说。
“我加工酒瓶的原则是,尽量少从瓶身上切下碎料,产生的碎料也尽可能把它们用在瓶身上,防止污染环境。”张泽云说,其实很多酒瓶的设计很精美,一些酒瓶上的青花或釉彩也很漂亮,很多时候只需要把瓶口放大并在底部打眼儿,就能把废旧酒瓶变成造型精美的花盆,但一些缺乏设计感的废旧酒瓶通常要花更多精力重新设计。
为了让酒瓶变成精美的花盆,张泽云还自学了镂空雕刻等技艺。通过参加培训、技术指导,并结合村内土壤环境对种植物进行筛选、塑形,张泽云用自己的双手打磨了一个又一个精致的手工艺品。同时,他把酒瓶手工艺品制作过程,通过村妇女微信群、朋友圈、小视频等方式积极推广。他还接到了教委的讲课邀请,定期开展示范培训和技术讲座;他带动了3户困难户学习制作工艺,将制作经验毫无保留与村民进行分享,并且不论何时都积极为村民解答问题,及时解决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我是村集体一名工作人员,‘努力为人民服好务’是检验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张泽云说。
酒瓶“变身”成为工艺品,张泽云妻子郭立新则选好绿植栽种在酒瓶工艺品里精心打理。她眼疾手快,为人勤恳,乐于助人,村里路边的花花草草她都义务帮忙修剪,得到了村民们一致好评与认可。多年来,张泽云、郭立新夫妇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韩苗苗 王晓明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