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性成果丰硕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各园区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已完成百花山—白草畔、十渡、石花洞、上方山—云居寺四大园区的植被,野生动、植物,野生物,昆虫和大型真菌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地。2006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并授牌。公园的申报成功,为京津冀地区增加了一处集世界级地质、人文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不仅包括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还包括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科普教育窗口和自然生态屏障。
据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的调查,四大园区共记录到野生维管束植物800余种,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黄檗、紫椴和野大豆3种,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大花杓兰、槭叶铁线莲等2种,北京市二级保护植物青檀、类叶牡丹、房山紫堇、省沽油、拐枣、松下兰、丹参、党参、土贝母、独角莲、二叶舌唇兰、羊耳蒜、珊瑚兰、蜻蜓兰、小花火烧兰等50种。记录到脊椎动物300余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褐马鸡、黑鹳、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斑羚、勺鸡、苍鹰、雀鹰、雕鸮、红隼、燕隼等32种,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金线侧褶蛙、豹猫、白腰雨燕等26种,北京市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林蛙、短尾蝮、大耳蝠、狗獾、野猪、狍、石鸡、岩鸽、普通雨燕、苍鹭、家燕、斑鸠等107种。此外,还记录到昆虫800余种,大型真菌近400种。
其中,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发现的珊瑚兰在1984版、1992版的《北京植物志》以及1992年增订版的《北京植物检索表》都没有收录,它在北京的首次记录是1992年,当时北京林业大学路端正教授发布其在百花山、白草畔有分布,但2006年又宣称“目前已知珊瑚兰成为区域性消失种”。本轮调查,珊瑚兰被重新发现,证明了这一珍稀物种在园区内的长期存在。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我区仅在蒲洼自然保护区有过记载。本次调查通过红外相机在白草畔园区发现了成群活动的褐马鸡,记录到了珍贵的影像。
十渡分布的黑鹳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房山是北京重要的黑鹳越冬、繁殖和迁徙停歇地。监测发现,在拒马河流域房山段,最多曾栖息黑鹳40多只,累计发现黑鹳巢穴10多处。因此,房山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鹳之乡”,是北京首个获此殊荣的区县。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积极成效。下一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理念,以地质公园达标升级为主线,不断强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推进我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动“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汪学武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