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精神 共创文明城区(下)
——2020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房山先进典型风采展示(下)
首都最美志愿家庭
不忘初心 深情守护
最是一年浓情时,相守春节庆团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的热闹和祥和。当大家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宅家欢聚之时,却有一家人,主动请缨、身先士卒,投入并坚守在防疫工作的一线。
早上7点,一个瘦小的背影,来到杏花东里社区幼儿园小区入口卡点,开始了她一天的值守工作。这是她从正月初二以来,第200天到岗值守。她就是杏花东里社区的一名党员、同时也是杏花东里3号楼的楼门长——郭秀芬。
杏花东里社区共有35栋楼、共计3000多名居民,住户来自四面八方,人多且杂,流动频繁,是社区疫情防控的薄弱点。疫情来临之初,郭秀芬就主动请缨,成为了杏花东里小区的“守望者”,坚守起小区门户第一道关卡,对过往车辆和人员逐一盘问、测量体温、造册登记。
郭秀芬说:“主动投身到防疫的大事上,是作为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开始值班劝导有难度,劝返车辆车主不理解、不配合,通过设卡管控、宣传劝导,管控效果开始显现,出门的少了,车辆也少了,设卡管控逐渐向好转变。”
郭秀芬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摸排返京重点人员。“A栋:1月21日,从某省某市回京,家中3人,居家隔离;B栋:1月13日,从某省某市回京,家中2人,居家隔离……”摸排表上,郭秀芬详细登记了整个小区重点监管对象基本信息,还陪同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做好体温动态监管,做到了摸排到户、防控到位。
自己坚守一线的同时,郭秀芬还动员老伴儿韩怀春一同参与到防控战斗中来,丈夫不仅没有怨言,还十分理解与支持。郭秀芬一家只是坚守在防疫一线的缩影,正是这样一个个无私奉献、为公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干部和热心群众,不忘初心、不负使命,深情守护着一方居民百姓的安全。
坚守防疫“战线”
在防疫一线,总有一些普通人,在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迎风四里社区有这样一对夫妻,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防疫“战线”上,践行着“最美家庭”的使命职责,奏出了一曲志愿服务的动人乐章。
何文军、申秀芹夫妻是迎风四里社区的党员、社区“风之盾”巡逻志愿者,也是2016年燕山地区最美家庭。妻子申秀芹,是社区妇联执委。2020年春节,原本是阖家团聚的节日,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
何文军、申秀芹夫妻在得知疫情来临后,二话不说就主动参与到社区联防联控值勤服务工作中。返京人员日益增多,他们身穿红马甲,每日按时到岗点值勤,一张桌子、一本台账、一把温度枪、一只口罩,就是他们工作的全部“装备”。
他们每日对社区过往车辆、人员登记、测量体温,查看身份证件,进行“四询问、一测量”,严格把控社区出入人员,时刻认真履行值勤人员职责。身为花甲之年的夫妻俩,一直在战“疫”一线忙碌着,穿梭在社区值勤岗位上雨雪无阻,连续20多天一直没有休息过。
他们说:“社区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只要能保卫好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人,一切都值得。”短短几句话,尽显这对夫妻抗击疫情的拳拳之心,更是深深流露出地区居民对“社区大家庭”那份真挚的爱。在他们的带动下,迎风四里社区更多的家庭加入到抗击疫情的社区战线上来,大家坚信,守护好社区才能更好地守护好个人的小家。
在实施中创建绿色家庭
付雪原是韩村河镇西南章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他和爱人在家庭中带头开展环保行动,并用自我的行为习惯去教育、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各方面从环保定位,从思想上营造绿色氛围、在实施中创建绿色家庭。
付雪原一家平时注重学习和运用各类环保知识,家里每年都会订阅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装修等杂志。付雪原有空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同时把环保落实在行动上,处处以环保标准为依据。
在节能方面,付雪原家里的厨房和厕所都装上了节水龙头,客厅里使用的是节能灯,家里人都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平时,用过的洗菜水和洗衣水他们都存起来拖地;冲淋浴时站在洗澡盆里,节省下来的水用来冲厕所;淘米的水用来浇灌花木,付雪原说,这就是“废物利用”。在清洁餐具卫生时,付雪原家都选用无磷洗衣粉和含氧清洁剂,并把使用的效果和经验,分享给亲戚朋友及周围熟悉的人。
付雪原家的房子维修时,为防止化学污染,他们坚决不使用甲醛、苯、反射性超标的装修材料。他们总是把家里打扫得整洁有序,虽没有闹市大厦的豪华,却独享小户庭院的整洁。
自去年5月1日垃圾分类实施以来,付雪原家里也进行着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有单独的垃圾桶,家里也会互相监督,让垃圾都“住在自己的房间”。付雪原和孩子们还经常一起学习垃圾分类常识,孩子们总说,只有分清垃圾的归类,才能正确的进行垃圾源头的分类。
付雪原一家人还常常去垃圾站做志愿活动,帮助邻居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清扫垃圾、清理大垃圾桶……付雪原一家坚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会影响身边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环保大军中,使环保意识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
老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奉献爱心
姜玉慧、王玉柱夫妻俩人均已近古稀之年,是嘉州水郡北区社区的社区居民,也是夕阳红老党员先锋队的成员,同时姜玉慧还是楼门长。
每次夕阳红老党员先锋队有活动时,姜玉慧、王玉柱总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准时参加活动。2020年的春节本来是全国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却因为疫情而蒙上了阴影。大年初一,嘉北社区的楼门长群里热闹的传送着各种拜年的短信,突然其中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所有人,紧急通知:各位楼门长大家好!近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社区已近入应急状态,由于工作人员有限,需要楼门长提供帮助,如果大家能抽出时间,请速到社区居委会来帮忙……”一条短信,牵动着所有楼门长的心。在短信发出去的十几分钟后,三十多位楼门长聚集在居委会的会议室里,听从社区的命令。姜玉慧也在其中。在紧急的工作布置会后,姜玉慧拿着需要张贴的宣传单,匆匆回到家中,叫来了老伴,开始逐门逐户地张贴和发放宣传单。
因为很多楼门长回老家过年,姜玉慧和其他的楼门长主动将张贴发放宣传单的工作揽了下来。小区很大,即便是平时走走,都要很长的时间。姜玉慧和老伴儿两个人戴着口罩一栋楼、一栋楼敲门,向住户宣传防控疫情的注意事项。嗓子干了,腿疼了,眼睛花了,但是他们仍然继续着手里的工作。工作人员看着他们工作的状态,怕他们年纪大了吃不消,让他们歇一会再去发宣传单。但是他们摇摇头说“这可是大事呀,我们能多宣传一户,就是在和病毒和疫情做抗争,我们赢的几率就大一分。没事儿,身体能扛得住。”
从大年初一开始,社区工作人员就开始停休,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去。姜玉慧偶然间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聊天时得知,工作人员午餐已经连吃几天汉堡了。姜玉慧和老伴从超市里买来新鲜的蔬菜和肉,包饺子、蒸包子,一个擀皮、一个包,胳膊酸了,手累了,就换一换,他们每天都换着花样给社区工作人员做饭,面片汤、酸辣汤、大包子、饺子、炒菜……热乎的饭菜温暖着大家的心。
姜玉慧说:“我们就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参与社区治理,献出一份爱心,尽老党员的绵薄之力,共同把社区呵护好!”
首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社区环保驿站传递“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品的使用周期严重缩短,不仅给资源造成了过度的浪费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物尽其用赋予“旧物”新的生命力,不仅能“变废为宝”,更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良乡苏庄三里社区有个“爱在社区”环保驿站,采取以物易物、工时兑换等多样化形式为社区居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多种内容的服务,这里看似是一个二手市场,但它更是一个交换旧物、交换“爱”的场所。“爱在社区”环保驿站占地几百平方米,场地划分为便民服务、扶残助困、支农助农、旧物改造、书香茶韵、环保引导、公益讲座几个区域,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大家捐赠的。志愿者们定期会进行整理、分类等工作,将合适的衣物和书籍打包捐赠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地区和有需要的地方,不适合捐赠的各类物品会留在驿站。
居民们家里都有很多闲置物品,扔了可惜,想捐赠却不知道捐赠到哪里。“爱在社区”环保驿站的出现,不仅给居民们家里的闲置物品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大家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环保驿站受到了周围居民的好评。
在便民服务区,记者看到,那些不同大小不同型号的钉子、镙丝和各类工具最吸引男士们的注意,一位大爷兴奋地说:“我到处都买不到的开孔器,没想到在这儿找到了,竟然还不用花钱买,明天我把家里没用的钉子和工具也都放到驿站来,以后谁家需要什么就来这儿找。”驿站的服务人员不时也会接待主动申请做志愿者的居民和学生,社区居民也越来越愿意参与公益环保的志愿服务。在环保驿站的书屋里,每天下午,都会有几名放学的小学生先到驿站看会儿书或者写会儿作业再回家,让驿站的书香气息也越来越浓郁。
“爱在社区”环保驿站是北京市社区公益环保事业的一张名片,驿站以旧物置换、旧物改造等形式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在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一起推动公益环保事业。
首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志愿服务温暖社区居民心
2006年,大自然新城社区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将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居民按照特长爱好分成多个小组,同时制定了社区志愿者服务流程、志愿者管理培训制度、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和回馈制度。志愿服务队现有注册志愿者66人,每年开展活动6次,服务社区居民500余人。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大自然新城社区老年志愿者传授防疫工作经验,以老带新,青年志愿者不怕辛苦,主动抗“疫”。17岁的史云萧找到社区居委会,自愿加入志愿队伍投身抗“疫”工作。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史云萧,在“接收”了前辈的经验传授后,渐渐地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给您测下体温”“请出示您的通行证……”“您具体什么时间返京的?都途经了哪些地方?”整个询问过程有条不紊,表现了超越年龄的干练。
社区每年还开展一次“温暖衣冬”捐衣助贫活动,号召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募捐冬衣,为需要的人们在冬日中送去温暖。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大自然新城社区创新方法,用心、用力、用情抓好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青年志愿者每周定期到社区垃圾桶旁,认真按照五步工作法,正确引导居民把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形成源头分类、源头减量的好习惯,提升了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参与率。
青年志愿者崔思娆在服务中负责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她邀请居民前往知识宣传区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并示范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她还以厨房情景模拟的方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体会真实生活中,厨房可能产生的垃圾,学习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她组织社区青年举办垃圾分类飞行棋活动,让青少年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习更多垃圾分类知识,自觉做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志愿服务助推老旧小区换“新颜”
宜春里社区始建于80年代,地处拱辰街道核心范围,周边商业区域繁华。打造“田园社区”建设后,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宜春里社区于2018年起,经市政市容委、街道环境办等相关部门协调对接海川德益垃圾分类第三方公司,承接试点“垃圾分类”社区。
按照拱辰街道办事处下发的“关于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垃圾分类工作”的指示,宜春里社区按照户户出人、人人看桶、桶桶详分工作标准,将原有9个垃圾投放点缩减至3个投放点,同时招募群众志愿者进行现场看桶,指导社区居民完成分类投放。
自2020年4月起,宜春里社区的志愿者们通过街面宣传、投放点指导、入户普及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大部分群众反映垃圾投放点的整合有利于辖区环境的提升。“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不是一句口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需要每一名公民应知应尽。宜春里社区党总支居委会表示,将继续总结经验,倡导社区群众从源头分类,养成生活习惯,开创辖区“垃圾分类”工作新局面。
宜春里社区志愿者们还结合属地实际情况,开展了“绿色环保实践”“可回收物的DIY”“旧物换绿植”“线上垃圾分类知识宣讲”等多形式、特色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近五千余人次受益。同时,通过两委社工包片分管,推动群防共治,宜春里社区实现以楼门为单位的自管片区,建立微信群,及时传达各项方针政策、倾听群众心声,形成干群互动、资源整合、邻里互助、资源整合的分防管理体系。
■韩苗苗 王宁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