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脱低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记石楼镇二站村第一书记刘文彬


“原地踏步就相当于落后,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终究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蜕变。”这是石楼镇二站村第一书记刘文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9年4月,刘文彬来到二站村任第一书记,于他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转变,更是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这就需要他更加努力贴近基层农村,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新出路。

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刘文彬了解到,近年来,二站村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建材制造业全面退出,关停村内土砖厂,造成集体经济实力弱。部分家庭缺乏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只能在本镇内从事简单的建筑工作。村内现有土地、房屋资产价值低,缺乏盘活资金与途径。

脱低增收,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针对二站村环境适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优势,和市民对绿色健康食品越来越青睐的现状,在石楼镇党委和北京工商大学指导下,他们充分利用二站村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林下环境特点种植蛋白桑苗,形成了以蛋白桑系列为产品的林下经济产业,同时利用集体经营权创办村集体企业,带领村民致富。目前,该村共种植270亩蛋白桑,年产桑叶茶1万斤。刘文彬进一步利用帮扶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教育科研优势,强化村民职业教育和科技帮扶培训,提升村民整体科学素质,落实教育帮扶工作。

除桑叶茶外,刘文彬还带领团队积极开拓思路,研究桑叶系列产业,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将制茶剩余的桑枝条“吃干榨尽”,对桑枝的充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2020年,通过与北京农科院合作,尝试引进了利用桑枝种植蘑菇的技术,以研磨好的桑枝、桑叶为原料制成菌棒,在搭建好的专业大棚内培育平菇、猴头菇等多种蘑菇。自蘑菇大棚建起来后,原本难以处理而成“包袱”的桑枝废叶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产生经济效益的蘑菇。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搭建更多的蘑菇大棚,充分利用桑叶开展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开发桑叶的经济价值,带领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新建饺子生产车间和专业冷库,增加桑叶蘑菇特色饺子,丰富产品种类,提升营销影响力。

回顾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的点点滴滴,刘文彬在这项工作中收获满满,最重要的体会是贴近群众的生活,聆听群众的心声,适应群众的方法,才能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刘文彬同时表示,脱低摘帽绝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最终将带领村民走向全体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