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巡逻监测队 生态房山“护卫兵”


初秋的清晨,拒马河水面上,黑鹳、苍鹭、白鹭等多种野生鸟类不时把嘴伸进水中捕食小鱼、不时发出吱吱喳喳的叫声,不时在水面上旋转跳跃,仿佛散落在人间的精灵,唤醒了沉睡一晚的六渡村。

无需闹钟的叫醒,清晨5点半,45岁的任国霞总是自然醒,她第一时间翻身起床洗漱。随后,她穿上件长袖衣服,拿上那个已经泛旧的望远镜,提上装了笔记本的文件包,骑上自己的电动自行车,沿着常规路线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

六年多前,房山区组建野生动物保护巡逻监测队伍,聘用10名专职监测员,重点对野生动物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越冬地、集群活动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加强野外巡查巡护,防范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任国霞便是其中之一。

任国霞说,当上野生动物保护巡逻监测员也是机缘巧合。之前,任国霞听人说,为了加大对黑鹳的保护力度,房山区要成立一支野生动物巡查员队伍。从小喜欢鸟类的任国霞得知招聘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她自己也没想到,还真的被录取了。这一干,就一直坚持到现在,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目前这支队伍有10人,分别负责不同点位的鸟类监测。“我们每天都在‘追太阳’。”任国霞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在天刚微亮时出门,到她负责的第一个观测点开始巡查。“黑鹳一般在太阳出来前的这段时间比较活跃,会飞出来觅食,太阳完全出来后它们基本就回巢里休息了。野生动物的出没都是有特点的,比如时间、地点等。”任国霞说:“天天这个时间段观测,根据每天的记录,就能看出来鸟类数量的变化。除了黑鹳,我们还要守护这里的鸟儿,要看它们是否受伤、生病等,同时做好鸟类的疫源疫病监测。”

苍鹭、黑鹳、绿头鸭、小嘴乌鸦、赤麻鸭、喜鹊、麻雀……多种鸟类都在任国霞的日常监测范围内。记者跟随任国霞到达第一个监测点,只见她拿出望远镜,对着水面和岸边的峭壁观察,“黑鹳3只,苍鹭一只。”放下望远镜,她找了一块相对平坦的石头坐下,拿起笔记本记录,随后将观察到的数据及时传送到“京津冀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平台”移动端,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骑上电动车,赶往下一个监测点……每天上午八九点巡查结束后,下午四点左右开始再巡查2个多小时。任国霞负责四个观测点,六年多来,她都要沿着拒马河骑行,每天两次、十几公里,一年四季都不停歇。巡查时,除了及时上报观察到的鸟的数量外,她还要记录鸟类的健康状态,以及新发现的鸟种等。



“当了野生动物保护巡逻监测员,我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刚干这工作的时候,我管看见的鸟都叫‘大鸟’,‘大灰鸟’‘大黑鸟’‘大白鸟’都是我对它们的称呼。现在看到不同的鸟,我基本都能一眼认出是什么种类。”任国霞说,除了在工作培训中学习鸟类知识,她还会通过网络、请教专家来不断深入了解鸟类的世界。

“你看水面上,苍鹭、黑鹳、白鹭、野鸭等各种鸟类都聚集在一起,这是很难看见的‘一景’,仿佛这是在欢迎你们呢!”任国霞看着聚集在水面上的鸟类,脸上露出溢于言表的喜悦。她说:“这个工作看着枯燥,但我每天都能看到鸟在飞、听到鸟在叫,想到我是在保护它们,心中就有很强的成就感。”

现在,经过野生动物保护巡逻监测队伍宣传、引导,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房山区也涌现出“爱鸟人家”蔡丰永、刘红霞夫妇和爱心人士在冬季河面结冰、鸟类无法取食的时候义务补饲鸟类的典型故事。



记者了解到,房山区生态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有32目83科3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黑鹳、大鸨、秃鹫、金雕、褐马鸡、青头潜鸭、白尾海雕、乌雕、草原雕、白肩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赤狐、豹猫、红隼、震旦鸦雀等),北京市重点保护动物130余种(灰喜鹊、褐河乌、夜鹰、苍鹭等)。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房山区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园林绿化系统将2100块平原造林管护地块、30个城区公园和绿地、3个国有林场、拒马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以及16个乡镇203个村的山区生态林等陆生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全部纳入巡查范围,坚决遏制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围绕“中国黑鹳之乡”建设,房山区积极实施了绿化空间提升、湿地生态恢复、保护小区建设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措施,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6.3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抚育林木45万亩,广泛种植食源植物,扩大野生动物取食范围,实现野生动物林地廊道的互联互通,截至2020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9%;在大石河、小清河、长沟湿地公园等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域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改善湿地连通性和水质,恢复湿地植被,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截至目前,全区湿地面积达6510.37公顷;在十渡镇、佛子庄乡黑鹳主要栖息区域建立保护小区,设置繁殖小区4处、觅食小区8处、停歇地小区5处,设立宣传警示牌38处,有效保护黑鹳的生存环境,推动形成“人鸟共存”的和谐画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原本以房山为迁徙“中转站”的黑鹳从“客人”变成了“主人”,种群数量从40余只增长到100余只。此外,其他珍稀野生动物也纷纷“点赞”房山,2018年在牛口峪水库,首次发现“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大石河红领巾公园迎来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200余只;2019年,世界珍稀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也光临房山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停在房山的水面上、住进房山的林子里,主动在房山“安家落户”。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要说,更需要做。为更好地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房山区全面加强了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展重点课题调查研究;坚持以日常巡逻为基础、以专项检查为主线、以联合执法为抓手,建立“巡、防、检、罚”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强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张伟介绍说:“下一步,房山区将继续全面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努力为野生动物栖息打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好生态房山的‘护卫兵’!”

■文/图 韩苗苗 李晓鹏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