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星)小葫芦大世界
——记北京文韵中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廉毅翔
一个个圆鼓鼓的葫芦在常人眼中不过是个物件,而在廉毅翔和他的创业团队眼中,这就是“无价宝”。形态各异的葫芦,经过他和团队的巧妙设计和精心雕琢,变成了精致的茶具、拙朴的花瓶、实用的优盘,甚至是手串耳饰等小饰品,受到不同年龄层和群体的喜爱。作为非遗“火绘葫芦”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廉毅翔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带动了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1年,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廉毅翔报考了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岗位。基层服务期间,他有幸拜师非遗“火绘葫芦”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牛成果,通过认真学习、勤学苦练,加之具备美术专科功底,很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3年,廉毅翔开始尝试围绕中国葫芦文化开展创业项目,推动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创办了“葫禄记”文创产品品牌,以中华传统纹样为借鉴,结合当下国潮理念,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演绎。特别是在利用葫芦的原有器型和自然属性方面,区别于其他国潮和文创产品,形成了独有特色和全新的美学体验,研发出42种产品种类,对文创和文旅商品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廉毅翔坚守传承却不是个因循守旧之人,几年来,他积极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教育培训和文化惠民活动直接培训学员3万余人,帮助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组织青年人形成了热爱非遗文化的朋友圈,在少年儿童心里种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实现了非遗技艺的社群传播和活态传承。
同时,作为北京地区青年创新创业的优秀代表,廉毅翔还借助国家大力鼓励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师傅牛成果一道根据葫芦特性,结合文旅产业开发,探索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016年,他们投资建设了占地百亩的北京葫芦艺术庄园,将葫芦主题元素以景观形式融入景区、度假山庄、康养基地,坚持在特色民宿、餐饮、素拓、农特产品销售等领域融合发展,帮助地区开发美丽乡村旅游产品,以非遗IP打造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带来了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构建起了强大的非遗技艺保护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
2019年10月,青龙湖镇水峪村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委派的第一书记指引下,将廉毅翔的项目引进村内开启战略合作。廉毅翔在水峪村建设了2.0版本的非遗“火绘葫芦”传习基地,创建乡村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室内传习基地空间300平方米,葫芦种植示范园600平方米,培养出了种植和葫芦工艺加工两支村民人才队伍。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富贵、平安、招财、纳福,用传统的烙画技法在葫芦上作画古朴典雅、妙趣天成,在廉毅翔的帮助下,水峪村发掘出近百种葫芦创意作品,趣味横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游人前来“接祥纳福”的同时,也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上世纪80年代,十渡镇西太平村靠养羊致富。近些年,为保护生态,村集体带头退牧,自2016年起,西太平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开始发展旅游产业。2019年12月,廉毅翔与西太平村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太平福禄”项目,结合太平天池、太平猴山进行整体文创品牌打造和景区礼品开发,形成集手工、餐饮、体验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2020年,他们在西太平村与村集体共建了15亩葫芦景观种植示范基地,全村整体文创开发方案正在逐步实施。如今,西太平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当地农家院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实现了村民就业。
随着时代变迁和消费升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创新“文化符号”来诊释非物质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这对具备文化创新创意精神的青年一代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廉毅翔及其团队在传承保护祖辈技艺的同时,正让非遗以崭新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法重回大众视野。未来,廉毅翔和他的团队将带着“北京青年创新创业优秀奖”“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北京市市级非遗‘火绘葫芦’技艺保护单位”“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大赛Top100产品”等荣誉,为实现自己传承好非遗“火绘葫芦”技艺并推动其创新发展的梦继续努力奋斗。
■文/曾燕 王宁 ■图/获奖者提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