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 关于“序贯免疫”的权威解答

近日,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开始部署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疫苗混打是不是序贯免疫?已经接种了加强针还需要进行序贯免疫吗?哪些疫苗可用于序贯加强接种,哪些人群可以进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有什么注意事项?本期我们就来看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们对相关问题的权威解答。


疫苗“混打”是否属于序贯免疫?

序贯免疫是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通俗说是不同类型的疫苗,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一定的剂次,为了预防效果的提高或者进一步降低严重的不良反应风险,所采取的一种接种策略。

过去预防接种,尤其是儿童的预防接种在接种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同一种类型的疫苗完成全程免疫。当然也有一些序贯免疫的情况,像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前的时候,我们全程的4剂次都是用减毒活疫苗,后来随着疫苗供应的到位,尤其是新产品的到位,现在采用了序贯免疫的程序,包括前两针打灭活疫苗,后两剂用减毒活疫苗,两个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在一个儿童接种程序中有所体现,这就属于序贯免疫。

新冠病毒在发生变化,怎么提高现有新冠疫苗效果呢?世界卫生组织有相关建议,我们国家也在考虑,所以提出了序贯免疫的程序。疫苗“混打”,这可能是公众或者老百姓提出的一个概念,专业上来说,其实就是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只不过厂家不同,灭活疫苗这次打一个厂家,第二次、第三次打另一个厂家,其实都属于灭活疫苗,都是相同技术路线,不属于序贯免疫。


已经接种了加强针,还需要进行序贯免疫吗?

在序贯免疫启动之前已经完成了加强免疫,也就是用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完成了加强免疫的群体,根据目前规定,后续不用再进行序贯免疫了。

简单来说,目前的序贯免疫是建立在灭活疫苗免疫的基础之上。如果前期打了两针灭活疫苗,按照规定间隔6个月以上打了第三针灭活疫苗,这种情况下采用的是相同技术路线的加强,后续不需要采用序贯免疫来进行加强。

现阶段,18岁及以上人群,假如打了两针灭活疫苗,第二针后又超过了6个月,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序贯免疫,也可以选择相同技术路线的灭活疫苗来进行加强免疫。


哪些人群可以进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这次序贯免疫的对象,一是18岁以上的人群,二是完成2剂次的灭活疫苗接种,而且这2剂次接种的是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三是全程完成2剂次的接种,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间隔不能短于6个月。四是没有进行过加强免疫,也就是第3针没有打。

此前,凡全程接种国药中生北京公司、武汉公司、北京科兴公司灭活疫苗,以及天津康希诺公司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满6个月的18岁以上目标人群,可以进行一剂次同源加强免疫,也就是用原来的疫苗进行加强。序贯加强免疫策略实施后,完成全程接种上述三种灭活疫苗的目标人群,还可以选择智飞龙科马的重组蛋白疫苗或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

对于目标人群来说,同源加强免疫接种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选择其中一种就可以。研究数据表明,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都能够进一步提高免疫效果,希望满足接种条件的人群能够主动接种、及早接种。


接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应该注意什么?

关于这次序贯免疫的对象,第一,必须是18岁以上的人群。第二,要完成2剂次的灭活疫苗接种,而且这2剂次接种的是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三,要全程完成2剂次的接种,且接种间隔不能短于6个月。第四,没有进行过加强免疫,也就是第3针没有打。以上条件要严格把握。

此外,跟过去接种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一样,包括接种之前要了解当地接种的相关规定,因为现在还是疫情流行期,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的防护,要如实向接种医生反映自己的健康情况。接种疫苗后要留观30分钟,发生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不良反应时,如持续时间较长,症状比较严重的,一是要向接种单位报告,二是要及时就医。

当前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依据“四早”原则,严格落实四方责任,从严从紧,科学精准,有效控制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

有相关旅居史且已进京人员、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人员,均请立即主动向社区、单位、宾馆等报告,配合做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各项防控措施;

机场、车站、道路卡口等交通枢纽,各宾馆、酒店、民宿、学校等单位加强排查管控,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落实测温验码、查验核酸证明等各项防控措施。发现风险人员,要及时向所在社区(村)等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落实管控措施;

请与病例活动轨迹有交集的人员、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的人员,立即主动向社区报告,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需要居家隔离者请配合管理,足不出户。

健康监测期间应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本人和同住成员尽量不外出、不聚集、不聚餐。

健康监测期间,来(返)京人员和同住人员一旦出现发热、干咳、咳痰、咽痛、乏力、腹泻、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不要自行购药、服药,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打网约车等,需立即报告社区,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请广大市民朋友进一步强化个人防护意识,密切关注疫情情况,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报告地区旅行或出差,不跨省区市参加大型培训或会议,保持科学正确佩戴口罩、不握手、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措施。进入公共场所时,要坚持全员健康宝扫码登记入内,配合做好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按规定就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综合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