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凝聚向善力量
——房山区获2022年“首都最美志愿者”称号先进个人风采展
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从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这一天起,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至今延续60个春秋。60年来,雷锋故事陪伴并滋养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从一个雷锋,到一群“雷锋”,再到一支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雷锋式的个人和组织不断涌现,他们在不同岗位,以不同的方式传承和延展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他们,因向上向善走到一起,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本报刊登在2022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中本区获得“首都最美志愿者”称号5位先进个人的事迹,希望广大读者以他们为榜样,积极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让生命带光前行
谢艳明 房山蓝天救援队副队长
谢艳明曾在燕山石化公司东方石化工作,2017年退休,现为房山蓝天救援队副队长。自 2013年加入志愿者队伍起,她累计参与山野救援、水上救援200余次,救援35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7000小时。
喜爱爬山的谢艳明在得知很多“驴友”因山路不熟、山路险峻迷失方向,甚至发生摔伤、坠崖事件后,便和队员从帮助“驴友”认识路线开始,把上山的每条路线和岔路都做好路标、每个悬崖都做好标注、每个指示牌都留下坐标点,只为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去希望。为了提高救援技术,她和队员学习绳索技术,通过搭建绳索系统,救助多位高山坠崖“驴友”,处理了各种各样的险情。当她看到不少人安全意识淡薄,骨折、溺水、中暑等事件时有发生后,便想到不仅自己要学会急救技术,还要帮助更多人掌握技能。2018年,谢艳明取得了北京市红十字急救讲师资格,开始深入企业、社区、学校等单位培训急救知识;2020年,她取得公共安全培训师资格,作为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公共安全知识的传播者,累计培训110次。
今年2月,谢艳明作为支援土耳其抗震救灾第二梯队房山队领队,参与到地震现场救援工作中。冒着生命危险,她和志愿者与时间赛跑,连续多日在废墟中勘测生命,用双手为灾民搭建安身之所,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由于表现突出,谢艳明曾先后荣获2017年北京市优秀应急志愿者、2020年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2021年昌平区最美红十字志愿者、2021年燕山石化第二届十大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2022年首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用光和热温暖他人的心
岳红霞 长沟镇温馨家园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2008年,岳红霞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她积极参与到治安巡逻、森林防火、长走大会、学雷锋助残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2019年,岳红霞成为长沟镇温馨家园园长及主任后,积极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组织志愿者开展入户理发等志愿活动,获得残障朋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她的带领下,温馨家园先后获得优秀助残社会组织、精准助残服务示范阵地等荣誉。
2020至2022年疫情期间,身为共产党员的岳红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志愿者为残疾人理发、送饺子、测血压、收拾屋子、购买生活必需品,她还参与到村里核酸检测服务保障工作中,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帮助行动困难的群众,协助防疫人员做好入户核酸采样工作。看到防疫人员顾不上吃饭,她就自购食材、自家取材,组织志愿者为大家包饺子、做面条。不仅自己参与志愿服务,岳红霞全家都奋战在抗疫一线,同为党员的爱人坚守在核酸采样现场和执勤路口,忙得没时间回家,儿子作为医务工作者,被下派到一线参与核酸采样,休产假的儿媳跟着她入户为残疾人服务,6个月大的双胞胎宝宝只能由姥姥照看。
志愿服务没有终点,多年来,岳红霞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近6000小时。未来,她将继续用光和热照亮身边人前行的脚步,用关爱温暖残疾人的心。
志在心中 愿在行动
王 玉 北京市红十字风之彩志愿服务队良乡环保分队队长
2016年8月,王玉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她以“志在心中,愿在行动”为服务理念,坚持在周末等闲暇时间参与团队组织的护水节水、环境保护等活动。
戴上手套、拿好垃圾夹和垃圾袋,她来到河边、公园、广场,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后扔入垃圾桶,并向过往行人和游客宣传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善意劝阻不文明行为。敬老院里也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陪老人谈谈心、聊聊家常,给老人做上一顿美味的饭菜,看到老人们满脸笑意,她从内心里感到满足。每年的高考服务保障工作王玉也不缺席,多年来,她坚持风雨无阻接送高考生,在考点提供暖心指路、秩序维护等服务,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残疾人和特困家庭是王玉放心不下的服务对象,在一次次的关怀、一声声的问候中,这些特殊群体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玉挺身而出,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公共区域环境消杀、桶前值守和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去年,王玉还参与了团队在府前广场开展的助力冬奥志愿服务活动,她用最美的微笑和最热情的服务,展现着新时代志愿者的责任担当与风采。目前,王玉累计服务时长2336小时,在她的影响下,她的爱人和孩子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在帮助他人的道路上收获快乐。
志愿服务让生活更精彩
任梦亚 北京遨游志愿服务队艺术文化分队队长
“加入志愿者团队服务社会大众,我感到十分开心,我的生活也因志愿服务变得越来越精彩,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自2018年加入志愿者大家庭以来,任梦亚积极参与“创城”、弘扬传统文化、文明出行、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1800多个小时。
为了做好这份热爱的事业,她坚持事前做足各项准备,查阅资料和整理编写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海报,这些工作常常需要花费她很多精力与时间,但她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身为艺术生的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群众文化需求,以农村、社区为重点服务区域,以未成年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香囊制作需要针线,老人眼花容易扎到手,还是传统扎染或者制作软糯可口的小吃更为合适。”在一次面向老年人开展的文化活动中,她反复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活动中。最终,贴心的思量和活动中的悉心指导,让参与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任梦亚的细心和热情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在奉献中找到人生价值
石文霞 燕山“老工友”平安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走在燕山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就是燕山“老工友”平安志愿服务队成员。
石文霞就是他们中的一员,退休前她是燕化天钲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加入“老工友”志愿者后,她将工作时的优良传统和好习惯带到了志愿服务岗位上,为服务好一方群众默默奉献。
她积极参与服务队组织的各类志愿活动,和“老工友”们一起走进养老院、给老人们包饺子,来到康复中心、陪伴聋哑儿童玩耍,走到户外公园及商场、开展控烟禁烟宣传。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后,石文霞化身垃圾分类指导员,值守在桶前,义务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主动报名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每天坚守在社区卡口,认真排查来往车辆和行人,虽然忙忙碌碌,但她觉得特别充实,“自打成为‘老工友’志愿者,那种退休后脱离大集体带来的空虚感不见了,心中多了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我在服务与奉献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心里特别踏实和满足。”石文霞这样表示。
如今,石文霞已累计参与志愿服务长达5000多小时,但她表示,志愿服务没有尽头,她愿继续发挥光和热,在平凡的志愿服务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曾燕 罗曼
■图/采访对象提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