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 孙广亮:乡村振兴的前行力量,美丽乡村建设的领路人
作为村里的领导干部
既要将肩头的担子压实
又要能够高瞻远瞩
今天带您认识这样一位
披荆斩浪的领头人——孙广亮


一、破旧创新、因地制宜,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蒲洼乡东村位于北京西南方向,距市区120公里,平均海拔800-1200米。在以前东村是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煤矿关闭政策的逐步实施,在2005年煤矿全部关闭,全村失去了经济来源。东村的明天该怎样?出路在哪里?这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大难题。为此,当时的孙广亮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地为东村的发展谋划出路,白天,他走访调研,夜晚,他辗转反侧。经过深思熟虑,孙广亮决定立足东村空气好、气候凉、海拔高、风景优美的优势,依托广阔的松林资源,打造山顶氧吧,这个决定得到了班子的一致同意。


说干就干,他多次随老书记到河北承德等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大棚蘑菇种植、民俗旅游发展等先进经验,利用村里几百亩松林,发展起来了林下食用菌种植,并获得了成功,现食用菌基地300亩,年纯收入可达150000元。目前东村年均接待游客20000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曾经的采煤村变成了现在环境优美的民俗旅游专业村,现被评为2015-2016年度北京市最美的乡村,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二、产业整合,提档升级,老旧面貌变为“世外桃源”。
东村的旅游产业见到效益后,孙广亮深知,要把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就要固本强基,就要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理念,使生态保护成为常态,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能。为了积极推动全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残墙破壁工作,孙广亮率先从自家做起,从自己的亲属做起,带头垂范。他走遍了全村每片每户现场进行工作,使全村几百年来所遗留的诸多侵街占道等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


村里自行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开展以治污、治乱、植绿、种花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打造优美的宜居环境,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2019年为积极落实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又在全村全面开展了旱厕的改造工程,通过他的亲自督战,全村179户(个)旱厕,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顺利地得已完成。让群众真正尝到美丽山川、林丰叶茂所带来的发展甜头,共享生态宜居环境带来的红利,坚定群众自发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心,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三、关注民生,忠诚热爱,羊肠小路变为“康庄大道”。
由于东村是一个建村近700年的古老村落,改革开放后,全村大部分年轻人一是在外常年务工,二是为了孩子上学在外居住,全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村里曾经出现过几起空巢老人不幸去世而亲人不在身边的事件,几次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了全村老人的担忧,同时,也使得全村在外务工、居住的子女们每天担惊受怕。2018年,孙广亮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建起了550平米的老年驿站,使全村的老人每天都能够集中在一起,更加方便地了解每个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仅让老人们体会到了党的好政策、村里发展的成果,更为全村的老人和在外的子女们解决了一块心病。


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福祉,狠抓了切关民生的出行、饮水等实际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通过多方面的协调,2015年实现了公交车进村,2016年成为了蒲洼乡第一个全村6.3公里主干道实现柏油路面的全覆盖。通过多年来的日积月累、一点点的建设,到2019年全村共修建了容量300-600立方的蓄水池12座,更新全村饮水管道3.5万米,让全村村民一年四季能正常吃水得到了保障。
四、疫情期间,率先垂范勇担当,想方设法为村民排忧解难。
2020年初,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疫情战场上,孙广亮同志靠前指挥当先锋,率先垂范战疫情。他逐门逐户进行走访排查、测量体温、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带头值守站岗。他坚持每天在村里巡查检查,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他认真听取村民的诉求,想方设法为村民群众排忧解难。


对于村民出行、购物不方便等问题,他决定主动承担起为村民采购生活物资的责任,让村民能够安心地留在家中,不串门、不外出,力争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大家的正常生活。他率领村干部主动收集村民的生活物资采购信息,按照村民的需求定时集中采购物资,再将物资分别送到村民的家门前。贴心的服务获得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称赞,切实搭起了干群“连心桥”。

发展的海洋高潮迭起
发展的大潮波澜壮阔
孙广亮用他敏锐的洞察力
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
让红色基因淋漓尽致地彰显
在改革中披波斩浪,不断前行
信息来源:蒲洼乡、房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总指挥部办公室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