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抗汛群英谱 | 仨小伙趟进齐腰深泥水抢运物资,受困村民吃上爱心餐
危急险重,方显本色。风雨共度,方见真情。与洪灾的抗争中,“迷彩绿”“公安蓝”“火焰蓝”以及许多向险而行的身影,构筑一道道“生命堤坝”;一线党员干部、村和社区工作人员无畏坚守,撑起一片晴空;“四通一保障”的战位上,各部门拼命奔跑、捷报频传;肆虐无情的洪水面前,很多人无惧风雨、守望相助......共同绘就成一幅令人感佩的房山抗汛“群英谱”。 今日起,“北京房山”公众号推出“房山抗汛群英谱”专栏,讲述一线抗汛的感人事迹,凝聚风雨共担、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左一柏英翔,中间李昊洋,右一郭泽才 听闻小南洛村受水灾严重,2日夜间开始,来自朝阳、海淀、昌平共5家呷哺呷哺门店便分头开始准备食材,准备给被困村民吃顿好的。3日一早,500份热气腾腾的火锅餐食送往小南洛村,但村里积水严重,餐食怎么送进村民家中,成了大家伙面临的大难题。 “我从小水性就好。”家住南洛村的郭泽才今年17岁,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3日上午,听说邻村需要人手帮忙,他便和正在良乡中学读高三的李昊洋、在房山区博文学校读高三的柏英翔两个发小一起来到村口,等待救援物资。 记者了解到,三名少年所在的南洛村积水情况较为缓和,两公里开外的小南洛村积水更严重,滞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年人。暴雨前几日水流湍急,专业救援队在小南洛村搭建了临时中转站展开救援。3日积水水位下降,距离中转站不远处,一个地势较高的大平台浮出水面,正好方便运送物资。 3日中午,500份火锅餐食连同方便面、火腿肠、酸辣粉等方便食品一齐被送上这一处平台,但平台与中转站之间还有近百米齐腰深的积水。水中杂物多、水道宽度窄,救援船的螺旋桨没法转动,只能靠人力来推船。听说这里需要帮忙,三个少年自告奋勇上了阵。“总要有人站出来,那为什么不是我呢?”郭泽才说。 趟进齐腰深的泥水,哥几个徒手推着满载食物的小船走向小南洛村中转站,积水最深的地方甚至没过了胸口。从中午11点到晚上8点,上岸、下水、推船、搬运,三个小伙子来来回回跑了数不清多少趟。500份火锅餐连同各类方便食品陆陆续续顺利到达中转站,再由在村里支援的蓝天救援队挨家挨户送到被困村民手中。历经数小时奋战,热腾腾的爱心餐虽然凉了,却暖流入心。 干完活之后,他们一人吃了一份盒饭。累了大半天,几个小伙子都不敢多吃。“被困在小南洛村里的大都是老年人,得优先保证他们吃好了。”李昊洋说。 柏英翔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有个当兵的梦想。“现在家门口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当然要上。说实话确实挺累的,但能帮上乡亲们真的很开心。”他说。 本期编辑:王侠 王芳舒 图片摄影:付丁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