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抗汛群英谱 | 18小时!一位房山基层工作者的7月31日
编者按 近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刊载了青龙湖镇基层工作者钱冬梅的“防汛日记”,侧面展现了她与受灾转移安置群众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我们随即对她进行了延伸采访,了解更多转移安置工作细节。跟着她的讲述,我们共同回忆起了7月31日,雨最大的那一天…… 镇里的包村干部已经全部下沉,对辖区内的危房险户进行挨家挨户走访,开展受灾群众的疏散和安置工作。我因负责接收物资等工作留在了镇政府,这是我和同事们不眠不休、共同奋斗的第三天。 >>>>下午13:00 工作群里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令人目不暇接。在遭遇暴雨侵袭后,很多村都受灾严重,镇里成立了13个工作组,现在都在紧锣密鼓地工作,同事的无线电对讲机一直在响。我刚刚结束上午的任务,和同事随便扒了几口饭,又重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下午15:00 刚才听到一个好消息,镇里的“应急抢险排”刚协助消防从辛开口村救出了13个村民。不愧是一支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这几天的救援战绩赫然,明天就是八一建军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风采。 >>>>下午16:00 负责运送区里调拨物资的司机师傅联系我,通过镇政府的很多道路都因积水断路了,他正在不断绕行,尝试找到一条还能通行的道路。本来只需20分钟的路程,师傅冒着大雨走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最后为我们送来了20艘皮筏艇、300件救生衣。我向师傅表示诚挚感谢,师傅却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 >>>>下午17:00 镇里紧急开会,安排由我和另外一名党员成立临时党小组,带领另外两名同事成立一个工作组,前往安置点开展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服务工作。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到有压力,因为可以预料,村民们的情绪可能不是很稳定,我有点担心工作怎么开展。但同时,我也有一些信心,因为我负责过三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和群众打交道这件事上,成长了很多。只要把老百姓的情绪给稳定好,其他的都不是困难,再累都无所谓。 >>>>晚上19:00 冒着大雨,经过泥泞,受灾群众们乘坐政府统一安排的大巴车到达了安置点。惊魂未定的他们,很多都是在紧急情况下从洪水里被救上来的,耄耋老人、三岁孩童,很多人身上都还沾着泥水和污渍,情绪也很激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安抚大家的同时,迅速与酒店进行对接,用最简洁、快速的方式为大家办理入住手续,残疾人、老人、带孩子家庭优先入住。与此同时,询问并记录每一位家庭成员,是否有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我们尽量想办法解决。 >>>>晚上23:00 一位老大爷来到前台求助,原来在今晚的转移过程中,他的老伴脚背受伤,伤口不大,但比较深,刚才入住的时候怕麻烦我们,一直忍着疼痛没说。我们党小组的00后小伙韩宇知道了这个消息,冒着大雨步行十几分钟四处寻找药店,买回了消毒用品和纱布。老大爷收到药品后连连感谢,韩宇却说他是退伍军人,这是应该做的。他今天白天跟着应急排马不停蹄地救人,下午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随我们来到了安置点,我看他满脸疲惫,赶紧劝他先去休息,养精蓄锐迎接明天的战斗。 >>>>凌晨1:00 夜雨潇潇,我们在凌晨接收到了由镇政府配送的第一批生活物资。为了不打扰大家休息,我们决定天亮以后再开始分发。连续工作18个小时,说不累是假的,但能为防汛救灾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我觉得累也值得。 后记 钱冬梅向我们讲述的,是房山区一个不平静的雨天里,一个基层工作者的平实故事。安置点里没有什么人称得上可歌可泣,没有什么事算得上轰轰烈烈,像极了防汛救灾战线上千千万万工作者的日常。然而,正是这千万人对岗位责任的坚守,让我们的生命有了依托,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让我们的心得以在风浪中安定下来。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