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胜天渠”: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5周年
75载
峥嵘岁月
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创造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时代记忆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房山区作为革命老区为新中国成立所作的贡献及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发扬房山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北京房山”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节目,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今天 我们一起来看 张坊镇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故事
👇
张坊镇曾经十年九旱,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1972年大旱,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张坊公社(张坊镇)决定修建一条自流引水渠道,因渠道沿山而建,工程十分险峻,故取名 “胜天渠” 。 胜天渠(资料图片) 胜天渠的建设得到了全县(房山区)各界的积极响应,历经两年寒暑,上千名党员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硬是用双手,沿着陡峭的山壁,开凿出一条人工长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人民的水渠”。 悬崖边上开凿的涵洞(资料图片) 水入长渠(原件保存在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 开凿“胜天渠” 张坊地区北部多山,南部是平原丘陵,虽然拒马河从西南部穿境而过,但基本没有被利用。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沿河建了扬水站,离河远的地方打机井建站,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公社便萌生了修渠的想法。此时中央提出普及大寨县,于是修渠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经过反复研究、实地勘测,施工的方案才定下来,并把水渠命名为“胜天渠”,1974年11月5日,开工修建。 工程指挥部宣传部门在设置宣传标语(资料图片) 施工现场,红旗飘飘,号声阵阵,宣传标语映山岩,广播喇叭震山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这项工程中。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功绩,红旗洞、八一洞、三八洞、友谊洞、九九向阳洞、五四青年桥……大家都在奋勇争先。 施工现场开展的文艺表演(资料图片) 时任“胜天渠”工程穆家口指挥部政委的胡树申老人回忆道,“工程难度非常大,我们需要先在这座山20多米高处的指定位置凿出一个可放置炸药的小洞……” 为到达指定炸药埋放点,来自张坊15个村的几百名党员群众按照指挥,一个一个爬上悬崖峭壁,他们用铁锤把铁錾子砸进坚硬的岩石中当作阶梯,山上的石头异常坚硬,过程中有人受伤、有人流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施工现场 随着爆破的声音响彻天际,所有人欢呼雀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炸药有限,如果只靠纯人工凿洞,工期将变得遥遥无期,此时急需自己研制炸药,但制作炸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此时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站了出来,“让我去”“我请求组织让我去”……一声声“我来”,体现了张坊镇老一辈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党员们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群众,越来越多的人自告奋勇,加入到修建水渠工程当中来,从几百人的队伍逐渐壮大到上千人。 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修渠大军(原件保存在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 那个年代条件非常艰苦,在工地大家喝的是拒马河水,吃的是窝头咸菜,住的是羊圈、工棚……可所有人没有一句怨言。工棚贴着对联,上联是“自力更生彩笔绘出张坊新天地”,下联是“艰苦奋斗穷乡变成当代米粮川”,横批是“人定胜天”。 “胜天渠”开凿现场(原件保存在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 1976年通水 水渠(原件保存在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 “胜天渠”工程浩大、施工条件艰险、技术标准要求高,因此施工分两个阶段进行,1976年年底,全长21公里的“胜天渠”正式竣工,清澈的拒马河水奔涌而来。 老一代共产党人 肩负着为人民谋水渠的重任 以钉钉子凿岩石的精神 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光辉业绩 “胜天渠”的修建 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和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也更加鼓舞和激励着房山人民 奋勇向前 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