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心”房 | 乡村医生五十载坚守,用仁心守护大山里的健康

图片

“晋大夫!孩子发烧到40度了!”  
凌晨三点,69岁的十渡镇平峪村乡村医生晋怀花又一次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没有犹豫,她抓起磨得发亮的药箱冲进夜色。这样的深夜出诊,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已经重复了上千次。  

图片

微信图片_20250427153527.jpg

图片

图片

17岁的选择:把自己在大山里

1974年,17岁的晋怀花初中毕业,在村小代课仅一年,就因村里缺医少药,被村里推荐到当地卫生所学习。“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出诊,看到一位老人疼得在炕上打滚,家里连片止痛片都没有”。这段经历让她暗下决心:我要当村里的医生!  

🩺这一留,就是50个春秋。

微信图片_20250427153533.jpg

图片

图片

生死时速:那些与死神赛跑的日子

在平峪村村民的记忆里,晋大夫总在奔跑: 

💚雨夜趟拒马河去接生

♥️零下15℃的除夕夜,狂奔两公里救心梗老人  

💛凌晨三点,冒雨去给高烧惊厥的孩子打针  

“最怕半夜听到‘晋大夫’三个字”,她搓着常年冻伤的手说,“但更怕他们疼的时候,没人可喊”。

微信图片_20250427153538.jpg

图片

图片

卫生室里的“良心账”

晋怀花的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一摞特殊的账本:

王奶奶的降压药:免费

晋大哥的诊疗费:五折

留守儿童的退烧药:按片卖

50年来,这样的减免小账本记了20多本。有村民偷偷把钱塞进她的药箱,第二天总会在家门口发现一袋新摘的山核桃。  

图片

“晋大夫在,卫生室就在”

2023年夏天,一场山洪冲毁了卫生室。看着漂浮在水面上的医疗设备,晋怀花第一次在村民面前落泪。但第二天,她就借了村委会的桌子,挂起“临时卫生室”的牌子。 

“晋大夫在,卫生室就在”。这句话成了全村人的定心丸。  

图片1.png

图片

图片

如今,走在平峪村的乡间小路上,还能看见晋怀花背着药箱的身影。只不过,当年跟在她身后喊“小花阿姨”的孩子们,现在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晋奶奶”。

有人问她值不值得,她指着卫生室墙上发黄的《农村医生手册》说:“能让乡亲们有个喊疼的地方,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