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居民一个不能少、诉求一个不落下”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房山区委组织部联合“北京房山”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系列专题报道,旨在讲述广大党员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不平凡的担当。
在西潞街道北潞馨社区,党总支书记颜景琦有两句“口头禅”——“居民一个不能少”是刻进抢险记忆的生死承诺,“诉求一个不落下”是融于日常的治理信条。这位80后退伍军人用“两个一”串起基层工作,让党旗在守护生命与回应民生的一线高高飘扬。
“居民一个不能少”,是用生命托举的誓言
2023年7月31日下午,连续的暴雨导致刺猬河水漫溢,北潞馨社区190户房屋、849个地下室瞬间泡在水中,895户居民被困。当水位涨到齐胸,手机信号彻底中断,颜景琦攥紧手电筒对突击队喊:“哪怕摸黑游,也要把人找全!居民一个不能少,这是党员的‘生死标尺’!”
小区突发积水,住在一楼的一位瘫痪老人被困卧室,水位不断上涨漫过床沿。发现老人冻得指尖发紫,救援却因杂物受阻。颜景琦当即提议:“用人力转移!”他和队友趴到床板下,弓着背在雨水里缓步挪动。即便肩膀被床板压得生疼、腿被尖锐物划开一道伤口,他们依然保持平稳,将老人安全转移到二楼。
他数着每一趟转移的人数:第一趟背出5个孩子,第二趟接回8位老人,第三趟排查完12户……往返几十趟,300余人安全转移,他的嗓子从沙哑到失声,只能在纸上画“√”确认人数。在他心里,“一个不能少”不是数字,是每个鲜活的面孔,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军人底色,更是“人民至上”的党员初心。
“诉求一个不落下”,是主动叩门的执着
“居民的事,等上门就晚了。咱们得当‘民生雷达’,把每个诉求都‘扫’出来。”颜景琦始终牢记“诉求一个不落下”这句话,带着“两委”干部用脚步丈量社区——每周14户入户、每月全覆盖“沉默户”、每季回访“高频诉求人”,让“未诉先办”变成看得见的行动。
7号楼频繁断电,居民半夜打电话,他裹着军大衣蹲守配电室3小时,手绘线路图排查故障;冬季壁挂炉结冰冒气,他带着维修队敲开独居老人家门,不仅换管道、装保温套,还顺手帮老人换了厨房灯泡。最特别的是“拜年式走访”——春节前,他拎着春联敲开“老信访户”的门,不聊政策先唠家常,在一来一回的热乎话里,那些曾悬在居民心头的“难点”,悄悄化成茶杯里的热气。
楼上楼下因漏水红过脸,电动车充电难引发过抱怨,老人买菜路远藏着担忧……在北潞馨社区,这些“家长里短”的牢骚话,总能在“好邻居议事会“上”,变成有温度的“施工图”。
在颜景琦的推动下,“议事破题”成了社区治理的“金钥匙”——不用等工单派单,不用靠热线投诉,居民围坐在一起,你提难处、我想办法、他盯落实。在颜景琦眼里,“诉求一个不落下”的本质,是让每个声音都有“被接住”的温度!
记者手记
从洪水中“一个不能少”的托举,到街巷里“一个不落下”的叩问,颜景琦用“两个一”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温度——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民生的尊崇,更是一名党员“把群众放在心尖上”的最朴素表达。当“居民一个不能少”成为抢险时的冲锋号,“诉求一个不落下”成为日常中的指南针,党旗的光芒,就照进了每个居民的家门,融进了社区的烟火人间。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