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好邻居”巧解基层治理“千千结”

从“陌邻”变“睦邻”,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一条以邻里温情为纽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治理新路正在房山铺展开来。

晨曦初露,北京市房山区西潞街道北潞春社区,几位居民围在新改造的无障碍坡道旁轻声交谈。这条坡道因一位轮椅居民的诉求而生,社区没有简单施工了事,而是将两套方案发至微信群、召开现场会,经邻里共议后敲定最终设计:台阶全改坡道,加装防护栏。从提议到完工仅用12天,不仅解决了特殊群体出行难题,更将便民服务的温度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

这是“房山好邻居”治理品牌的一个缩影。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探索中,房山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绣花功夫办好为民小事,将传统文化中的“邻里互助”精神注入现代社区治理,不断延伸“房山好邻居、凡事好商量、有事我来办、难事大家干”理念,擦亮“房山好邻居”社会治理品牌。

从“陌邻”变“睦邻”,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一条以邻里温情为纽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治理新路正在房山铺展开来。

小邻里编织大和谐,“好邻居”巧解现代社区“陌邻结”

“房山好邻居”品牌的萌芽,源于对基层痛点的深刻洞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熟人社会逐渐瓦解,“陌邻”现象成为社区治理的普遍难题。如何重建邻里温情,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焦点。在此背景下,房山社区工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出用“熟人社会”理念破解治理困境。

最典型的例子是化解西潞大街停车难问题。据介绍,当时西潞大街沿街70多家底商门前,停车位被各单位商户用锥桶和铁链分隔围挡,既影响市容,又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协商后,沿街单位拆除了隔离设施,房山区发改委院门前的20多个车位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向居民开放,一举缓解了高峰期停车难题。

这一围绕“好邻居”理念展开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迅速在房山开花结果,形成全域示范效应。

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党支部则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协商民主方式,让村民在法律框架内议定治理契约,形成“契约治村、不诉自办”的“广阳经验”,增强了村民的自治意识和村庄的和谐稳定。

大石窝镇王家磨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结合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探索出“产业美、创新美、生态美、文化美”的治理路径,妇女突击队成为村庄治理的亮丽风景线。

房山区还通过一系列强化党建引领和激发邻里情谊举措,让居民、企业商户、机关单位都成为广义上的“好邻居”。

与此同时,“543”工作格局也逐步成型,解决了一批如停车难、办证难、小区改水、屋顶漏雨等民生难题。在社区层面延伸出“微服务·幸福”“双网融合一家亲”等子品牌,形成“一社区(村)一品牌”格局。

“好邻居”理念在房山悄然生根发芽。

小品牌撬动大治理,以制度创新重塑基层治理“新生态”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制度化的支撑。

2024年,房山区将“房山好邻居”社会治理工作提升至区级层面高位统筹,将分散的基层经验系统化、品牌化。出台了《关于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全力打造“房山好邻居”的实施意见》,系统性构建七大治理体系,明确27项工作举措,从制度层面强统筹、促协调、抓牵引,形成了全区基层治理的“一盘棋”格局。

这七大体系包括权责明晰的组织体系、全面参与的动员体系、共商共议的运行体系、资源整合的阵地体系、共解难题的质效体系、规范合理的指标体系、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全方位保障“房山好邻居”理念落地生根。

为了便于更直接聆听群众诉求,房山区还在全区各村(社区)建立“我来办”工作室,每天安排至少一名“两委”干部负责接待群众,全方位公开“房山好邻居”电话917个,将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

“事项少了,文山会海少了,微信群消息少了,有更多时间为百姓谋福利。”一位村干部道出了减负赋能带来的真切变化。

此外,房山区还加强基层治理专家智库建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签署产学研融合政校合作协议,成立“房山区社会工作研究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撑。通过举办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题研讨班,累计培训基层调解员1000余人,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能力水平。

“房山好邻居、凡事好商量、有事我来办、难事大家干”这四句朴素的口号,逐渐成为房山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

小支点托起大民生,用多元共治织密基层服务“一张网”

如今在房山,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让“房山好邻居”品牌焕发出勃勃生机。

紫云家园东区社区面对水管爆裂的紧急情况,社区与物业迅速成立“应急抢险小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经过约1小时的紧张作业,爆裂的水管成功修复,消除了安全隐患。社区还同步完成了路面改造工作,拆除了路边的矮凳,使路面变得更加宽阔。社区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模式,网格员和志愿者深入社区各个角落,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是“房山好邻居”品牌的重要载体。房山区打造“微笑北京·房山好邻居”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巾帼好邻居”“青聚好邻居”“燕山老工友”“暖新长阳”“窦店共富小哥”等多个精品项目。截至2025年6月,全区共有各类注册志愿者24.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5134支,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主题活动600余场,参与人数达1.2万余人次。

针对新就业群体,房山区创新推动“好邻居·友好场景”建设,聚焦工作便利、生活服务等高频诉求,破解进门难、停车难、找路难、充电难、吃饭难等问题。目前已建立暖心驿站、友好驿站、友好商户等友好站点430余个,有效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由阵地式向场景式转变。

“每次送快递最担心的就是手机没电,这个暖心驿站给我们免费提供充电器,真的很贴心。”长阳镇暖心驿站里,一位快递小哥的话语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心声。

数据是温度的最好见证者,仅2024年,房山区全区各级党组织共组建服务队等1500余个,党员干部走访群众4200余人次,村社干部和党员走访群众7.1万余人次,解决问题事项7500余件。

从理念发轫到全域开花,房山区用“房山好邻居”金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的“千把锁”。

当917条“好邻居”热线随时待命,24家暖新门店全天守候,千余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大街小巷。正如一位社区书记所言:“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唤醒每个人心底的邻里温情。”

这一系列的故事,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治理之道,既在制度之“实”,更在人心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