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闲置空地如何变身“阳光花园”

问题凸显:荒地“烦心角”,居民直摇头

居民反映,在拱辰街道瑞雪春堂社区的一里4号楼前,有一块长期闲置空地,尘土飞扬、杂草丛生。如何唤醒这块“沉睡的土地”,回应复杂多样的居民期待,成为摆在瑞雪春堂社区党委面前的一道治理必答题。

闲置空地改造前

党建引领:握紧“方向盘”,凝聚“N方力”

改造初期,部分居民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认为“喊了多年都没动静,这次也难成”,参与热情不高。对于空地的用途,居民众说纷纭。专业设计谁来负责?后续维护如何保障?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面前。

面对这些难题,社区党委牢牢握紧党建引领这个“方向盘”,以深化“瑞雪星愿”党建品牌为引擎,探索“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新路子。党委成员带头入户,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楼门长会,耐心倾听诉求。主动联系物业和社会组织,寻求专业协助。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才逐步把社区党员、居民、物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啃下大型社区治理这块“硬骨头”,筑起了坚实的组织堡垒。

瑞雪春堂社区召开会议倾听群众诉求

议事协商:架起“连心桥”,议出“金点子”

在社区党委凝聚了各方参与意愿后,迅速搭建民主协商平台,组织4号楼20多位热心居民代表齐聚一堂,把空地难题“摊开来”议。然而,协商并非一帆风顺。“这地方荒着太可惜!”“能不能搞成小花园?”“种点什么好打理?”“我觉得还是划几个车位更实用!”大家围绕空地用途各抒己见。社区党委没有强行拍板,而是化身“主持人”和“引导员”,耐心倾听,记录梳理各方关切点。后期组织大家实地查看,邀请园艺专家提供专业建议,分析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经过3轮坦诚、深入的协商,思想火花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最终,分歧越“议”越少,共识越“谈”越明,将“烦心角”打造成共享的“阳光花园”成为主流意见,并初步确定了美观、易维护、共享的设计原则。 

协商议事让分散的“声音”汇聚成响亮的“合唱”,居民们主动参与,共同决策,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为后续改造打下了深厚的民意根基。

瑞雪春堂社区召开民主议事协商会

志愿赋能:共建“幸福园”,邻里情升温

有了方案,谁来干?资金和人力是又一道坎。在资金保障上,社区党委积极协调,通过“社区投入+社会赞助”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在人力保障上,“益满春堂志愿服务队”闻令而动,成为花园建设的“主力军”。项目启动初期,报名者寥寥,社区党委成员和党员带头拿起工具,率先投入清理和平整土地的劳动中。他们的身影和汗水,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居民。项目累计吸引了社区、物业、居民志愿者超200人次参与,不少来自社区不同楼栋、不同群体的“新面孔”也主动加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大家一起琢磨设计方案,亲手栽下草茉莉、萱草等十多种花卉。在长效管护上,依托“居民认领+志愿队兜底”的创新模式, 鼓励居民主动认领花圃进行日常照料,并由“益满春堂志愿服务队”进行定期专业打理。   

     志愿服务不仅有效补上了项目推进的“人力缺口”,更成了打破邻里“隐形墙”的“润滑剂”。在共同劳动中,陌生的邻居熟悉了,彼此间的隔阂消融了,社区治理的“内生力”被彻底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