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中秋月儿圆
中秋话月饼
小时候,我喜欢中秋节。也许是因为这个季节景色好看,气温宜人。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个季节好吃的太多了!从烤红薯、炒玉米豆、煮花生毛豆开始,紧接着鸭梨、大枣、揽柿子一股脑的下来了。这些好吃的东西,无论是晾在田地里,摆在炕桌上,还是挂在树梢上,红的喜人,黄的诱人,吃着甜人。当然,最让人盼望的还是奶奶做的糖馅儿月饼。
中秋节这天,小山村家家屋顶整天飘着炊烟,吸一口空气,甜香甜香的。这天上午大人们忙着发面、和馅儿。月饼馅主料是红糖,加上核桃仁、花生仁、还加些炒熟的白面。村东杜大爷那时在县供销社上班,他家儿子杜大脑袋,就常跟我们说,他家的月饼里有蜂蜜和青红丝。
等晌午一过,家家就在灶上忙活了,我和三弟就围着奶奶身边转,或趁大人不在偷吃一粒核桃仁花生仁,捏一小撮儿红糖吃。包好月饼,人口少的用支炉子烙熟,人口多的用大锅蒸熟。
我家那时老少十八口人,都是用大锅蒸月饼,蒸一锅小如碗口大小的,晚上吃。蒸一个大的团圆月饼,如锅盖一般大,每人一角儿。那一年我上二年级,那个大团圆月饼蒸熟后,奶奶叫我和三弟说:“你俩臭小子,给我算算咱家十八口人,这团圆月饼怎么切呀?”我俩可高兴了,在一张作业纸上划了一个圆圈,又从中心划了十八条线,第一圈觉得没分好,怕有大小块。连画三张,觉得挺好了,拿给奶奶看。奶奶笑着说,傻孙子,我还不知道分十八角吗,我是问你俩怎么才能切的一样大。奶奶边说边拿起切菜刀,先将一张圆饼从中间一切两块,然后将两张半圆饼码好,一切三角,然后将每摞再一切三角,嘴里念叨着:“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六,三六一十八。”大小一样。后来,我们知道奶奶从小没上过学,是跟一个远房做豆腐大爷学的口算,我从小就觉得家里什么事儿都瞒不过奶奶。
中秋节晚上月亮出来才能吃月饼,总觉得那时月亮迟迟不肯出来。终于等到那圆圆的月亮爬上白石山顶了,我和弟弟妹妹先把那角团圆月饼收藏起来,然后一手拿一个圆圆的月饼去东胡同找杜大脑袋,比一比谁家的月饼个大、馅甜又好吃。
现在想想那时的月饼,其实就是个糖馅饼。只因为这是家人亲手做的,选在了中秋节晚上吃。而且是一家人围坐炕桌,静静地等着月亮出来后再吃。还有灶台上那个一切十八角的大团圆月饼,一锅烟火,把一家人凝聚在了一起……
长大参加工作后,忙起来,中秋节回不了家。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又不会做那儿时的月饼,街上买到什么就尝尝,朋友送些什么吃一口。
近年来,月饼越发花样翻新,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种类。
据美食专家说,传统月饼有“四大流派”之说,广式、潮式、京式、苏式。
广式月饼原产广州,皮薄馅儿大,代表是莲蓉月饼、豆沙月饼,偏甜,重油,稍腻;广式里还有叉烧月饼、腊肠月饼,虽然是咸的,但北方人还是接受不了。
潮式月饼是潮汕地区传统名点,属酥皮类,用猪油掺面粉作皮,皮酥馅细,有绿豆沙、紫芋沙包着咸蛋黄或海鲜。
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主要是北京稻香村的自来红、自来白,还有五仁月饼。自来红是烫面的,自来白是用香油和面,层次分明,风味诱人。
有一次去云南,还吃过冰皮月饼、滇式云腿月饼、螺蛳粉月饼……各种花式馅料感觉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吃得人都凌乱了。但不知为什么,家里那糖馅儿饼的味道却总也忘不了。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前,我回老家去看大婶和老婶。大婶见到花花绿绿的包装盒,说可别花钱买那些月饼了,怎么又是鸡蛋黄又是火腿肠的,什么都往馅里搁呀!还是咱家的糖饼吃着放心。我才忽然想起大婶是不吃荤的。后来去看老婶。老人家小声跟我说,别花钱买那月饼了,不好吃。我给你做了豆沙馅儿的月饼,没放枣泥。细心的老婶还记得我不喜欢吃熟枣……
如今,月饼的样式口味,越来越新鲜了。北宋大诗人苏轼曾感叹“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中秋之夜,读这样的句子,令人深深怀念那一锅十八角的大团圆月饼,怀念一家人坐在小炕桌前,等月亮出来再吃月饼的仪式感,更怀念亲手给我做月饼的奶奶、大婶和老婶。
秋风起,秋意浓,月圆之夜思团圆……
月是故乡明
一年里,与月亮有关的节日有好几个,但是只有七夕和中秋,给童年的我留下难忘又美好的印象。
小时候,七夕的夜晚,朦胧的月光下,在老家的葡萄架下,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牵牛织女星。
奶奶说把耳朵贴到一根葡萄藤上,就可以听到天上牛郎织女在说话,我就把耳朵贴到葡萄藤上,真就听到了各种声音,可又听不清是什么声音,揪着自己的耳朵,怪它不灵敏,如果有一双兔子那么长的耳朵就好了,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了,正说着悄悄话,声小得让人听不清。
满天的星星和田野里飘飞的流萤,让七夕的月夜神秘又幽静,整个院子都被月光涂成了银灰色。这景色真好!
夏目漱石那句“今晚的月色真美”用来表白爱,我觉得这句也可以用来形容中秋的月夜。
中秋月下,听着蛐蛐儿的鸣叫,茉莉飘香,最重要的是抬头看看月亮,想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都在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月亮上是多么的忙碌啊,他们在月亮上相聚,我们在人间团圆。望着月亮,我想嫦娥、吴刚、玉兔在月亮上的日子肯定是过得挺好的。
院子里,茶盘摆在桌子上,里面是月饼和京西大鸭梨。京西鸭梨就属我老家产的个大酥脆、汁水甜香,风味独特,中秋节时就成熟了。
月饼、京西鸭梨,摆放得好看,月光下光影婆娑,连同院中满目的花草沉默无语,一切静好,我们一起欣赏静美又悠远的月亮,相对虽只得半个夜晚,却似人世迢迢已千年。
“今晚的月色真美”夏目漱石应该再接一句“生活也应该像月色一样”就好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良宵。
天涯共此时
今晚,仰望天空,星河浩瀚,夜光如水,我们沐浴明媚柔和的月光,与家人团圆。
月亮升起的时候,世界就变得含蓄又朦胧,月亮不偏不倚,它属于每一个人。
举头望月,每个人都是诗人,被月光照过的句子都变成了诗,我在月光上写下我生命里那些重要的名字,那些名字如今夜的月光一样美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月色溶溶,让我看到月夜的美景,同时又陷入一种沉思,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寂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乐观,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回忆……
中秋的到来,提醒我们忙碌中不要忘记了天上的月亮,千百年来它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我们深情的思念,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
希望每年中秋我们都可以和亲人团圆,和亲人在一起幸福地赏月,感受月光里的中秋,一壶清茶,一盘月饼,品的是茶点,话的是亲情,亲情佳话是我们的幸福之源。
在那个月夜,我们一起过中秋,在月光的沐浴下,这夜色千古如斯,毫不独特,却很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霍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房山区作家协会会员,热爱书法和写作,并写下了多篇游记散文,讴歌和赞美自然之美、山乡之情。2019年在《渤海风》杂志发表散文《鸡鸣驿的清凉时光》,现为该杂志签约作家。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