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的孩子在北平
——读宗介华小说《北平的孩子》
顾梦红
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改北京,每一次名称的改变都氤氲着硝烟战火,也伴随着贫苦百姓的悲欢离合。
著名作家宗介华新出版的小说《北平的孩子》记录着1946至1949生活在天桥附近北平的百姓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足迹,描绘出他们在黑暗中期盼曙光的渴望。
这部长篇小说是一幅描绘北京城风俗文化、人情世态的画卷,四合院、胡同、正阳门、天桥、天坛、永定门、护城河;剃头的、送水的、拉洋车、拉洋片、天桥八大怪、卖鞋、说书、戏园子……老北京的市井文化跃然纸上。卤煮火烧、豆汁儿、焦圈儿、驴打滚、炸油饼、糖葫芦、烤鸭……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再次呈现。
1946年秋,大冬子家四口人从京西之南到北平讨生活,住进了福长街六条15号院,在这里,有慈眉善目的沈奶奶,有见多识广的书爷爷,有古道热肠的孙爷爷;尽管生活贫穷窘迫,但是平民百姓间淳朴的邻里守望,侠肝义胆般的扶危济困,使这个大杂院里充满了温馨与厚爱。被“县长”从房山乡下带到京城的大冬子结识了一群小伙伴,带着他在天桥看杂耍、听书,在护城河捞鱼,在天坛捉蛐蛐,在永定门外骑骆驼;让他知道了什么是拉洋片、演双簧;见识了“天桥八大怪”和要饭花子的牛胛骨。他知道旧时皇帝种的一亩三分地在什么地方,知道了天桥的“桥”修建与消失的古往今来。孩子们的少年也充满愁苦,父亲烫伤了脚,母亲患病在床;秋天,八岁的大冬子带着四岁的弟弟在天坛捡拾富人遗弃的冻菜帮、烂菜叶;寒风中,小哥俩去先农坛粥场讨施舍,去天坛捡拾别人吃剩的窝窝头。父母起早贪黑奔波劳累,孩子们却吃不饱饭、上不起学。北平解放前夕,寒冬腊月盼春风,夜半三更盼天明。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大冬子和他的伙伴们在迎接解放军的群众中载歌载舞,迎来了北京城的新生,也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作家宗介华是房山游子,祖籍房山大石窝半壁店村。《北平的孩子》与故乡房山情感交织,血肉相连。书中主人公大冬子就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本书不仅真实地记述了北京和平解放这难忘的历史镜头,还有一位来自房山乡村的“县长”以及他们全家的苦乐年华。这“县长”夫妻俩在北平街头艰辛劳作,与大杂院中的邻里和睦,更令人敬佩的是人穷志不短,教育儿子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凸显出京西之南勤劳朴实、敦厚善良的传统民风。
书中北京的方言特别生动有趣,这些方言与房山乡土语言大多相近相通,浓浓的乡愁让家乡人今天读起来倍感亲切。六十岁以上的房山人对这些语言大都知道其中内涵,五十岁以下的人可能要费心琢磨了。比如“挑费、嚼咕、抹不丢的、怪嘢挣的、饶世界、白不匝”是什么意思?还有“让您偖记着、心里犯膈应、先偏了”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过官中日子”?这些鲜活生动的方言土语会引起家乡人强烈的心理共鸣。
这个从大石窝半壁店村走出来的游子,一直以赤子之心紧紧拥抱着哺育他成长的家乡。他最留恋的是村北的那条北大河,在这里他度过了贫困的童年,也留下丰富多彩的回忆。与伙伴们游泳、捉迷藏、摸鱼、抓虾、以及看二楞爷钓鱼、扎鱼……都成了他的创作源泉。他把纯真的童年记忆,丰富的农村生活写得五彩缤纷。树上的小鸟、地里的蝈蝈、山上的野花、河里的小鱼,都成了他写作的最好素材。他把家乡的山水、房舍,花草鱼虫都写进了《柳笛》《芦花咕咕叫》《翠鸟飞呀飞》《空中吊篮》《奇妙的田螺》《钓鱼》《豌豆地里的小兔》《我家村北有条河》《带刺的朋友》《赶年集》《扎鱼》《拜年》《谷地里的歌声》等作品中。
拳拳赤子心,悠悠乡梓情。多年来,宗介华把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人民的思念之情,感恩之情与自己的工作事业联系起来。宗介华最钟情的还是为家乡的学生服务。近年来,他为自己的母校房山区南尚乐中学、大石窝中心小学校赠书,并为学生讲作文与阅读;到南召中学、房山二小、燕山向阳小学、燕山少年宫为中小学生及教师举办了多次作文与阅读教学讲座,师生们反响强烈,受益良多。如今宗老师虽已年逾八旬,但是他仍然乐此不疲地把热汗倾洒在故乡这片热土上。
《北平的孩子》是宗老师疫情期间的新作,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2021年建党百年献礼图书、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第三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读后令人感慨良多。我真诚希望有更多的房山人读到这本书,体会作者浓厚甘醇的家国情怀。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