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记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科长刘海波


    回想起今年获得2021年首都劳动奖章时的场景,刘海波仍激动不已,她表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使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感受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在今后工作中,我们疾控人将继续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1986年出生的刘海波201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科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坚持严谨求实、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和探究卫生检验质量和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力争采用最先进的方法、以最短的时效对传染病样本或公共卫生危险因素进行实验室诊断,也通过日常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刘海波所在的科室主要承担着全区的国家致病菌识别网数据分析工作,牵头承担流感病毒的细胞培养及病毒分离工作,使流感病毒的监测不止步于核酸检测的环节。她所负责的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工作,通过对本区监测的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分子溯源,增加了监测的敏感性,通过及时发现潜在的食物等细菌污染问题,对其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依据。同时,根据本地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耐药规律、基本特征,对药敏的聚集性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基因片段测序,通过分析当前的流行株与疫苗株的相似度,预判流感疫苗是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他们还采用弯曲菌新的分离培养技术,将收集的空肠弯曲菌进行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及耐药分析,发现了3个新的ST型(基因序列型),得到3个新的ST序列号,填补了房山区弯曲菌基础数据,为以后的防控工作夯实了基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刘海波这位疾控人深知,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场“硬仗”。在实验室这个战疫阵地上,刘海波和她的“战友”们临危不惧,他们一面学习新冠病毒防控知识及生物安全知识,了解新冠试剂情况,整理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流程、实验人员防护要求、样本运输与存放等一系列操作规程文件,布置实验室、补充物资、调试仪器程序、配制实验所需试剂,制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针对新冠检测的各种技术文件和操作规范,开展风险评估、撰写新冠病毒检测模拟报告,多次进行模拟实验和能力验证,为科学、安全、规范的开展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

    疫情发生初期,全区仅有疾控中心一家实验室具备新冠病毒核酸实验室检测条件和能力,面对大量疑似样本的检测工作,刘海波和同事们没有退却,他们逆行而上,穿上密不透风的厚重防护服、鞋套,戴上手套、护目镜、口罩走进实验室,近距离与病毒展开面对面较量。试剂准备、标本编号、核算提取、PCR检测……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们要连续工作约4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套完整的标本检测。走出实验室,他们往往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头发一缕一缕贴在头皮上,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沟痕,灌满手套的汗水把双手泡得发白。在经受着脑力与体力、身体与心理多重考验下,他们有时一天要进出实验室3、4次。面对一些症状不典型或没有临床症状但具有典型的流行病学史的病例,在多次咽拭子检测全部隐性的情况下,刘海波尝试采用便检的方法进行核酸检测,获取了病例核酸阳性结果,避免了因错过对假阴性病例正确诊断而造成的续发。

    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让同事们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刘海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值班的日子,她放弃休息时间,在实验室陪大家到深夜,有时和大家一起学习防控知识,有时和大家一起聊聊目前国内外的疫情形势,有时八卦一些新闻,有时做做脑力游戏,一起深夜吃泡面,一起畅想疫情结束怎么安排生活、如何放松,尽自己最大努力,缓解工作疲劳,使团队时刻保持斗志昂扬的工作状态。

    一年多来,刘海波和同事们通力合作,完成了3万多件新型冠状病毒的样本检测,无一例漏检、无一例错检、无一例生物安全事故、无一例检验质量事故,在全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把握疫情研判方向和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疫情防控工作虽已进入常态化,但护卫百姓健康的使命永远在肩。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刘海波将继续默默坚守在一线直面病毒,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曾燕 石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