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新篇章!教育与医疗携手,共筑草原儿童健康防线
塞外的草原已染上寒意 但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 第八幼儿园 却涌动着一股充满希望的暖流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秋冬季儿童常见病预防与护理”专题讲座在这里举行。与往常不同,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来自北京的援派教师王红燕老师,桥梁为房山区在突泉的挂职干部,而主讲人则是同批赴蒙援派、来自房山区良乡医院的专家程颖大夫。这次成功的合作,并非一次偶然的联动,而是京蒙协作挂职干部、人才主动作为资源互补的生动缩影,标志着协作模式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的深化升级。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链接”: 一位支教老师的深度观察与跨界倡议 活动的缘起,源于支教王红燕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细致观察。“我发现,每到换季,班级里孩子因病缺勤的情况就会明显增多。许多家长对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认识多源于经验,缺乏科学指导,有时甚至会因不当处理而加重孩子病情。”王老师意识到,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振兴中“扶智”与“扶健”的有机结合。 然而,健康教育并非其专业所长。正当思考如何破题时,她想到了挂职团队中来自首都医疗系统的专家们。“何不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直接对接到最需要的家庭中去?”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她脑中形成。她主动联系了房山在突泉县发改委挂职的石明哲主任,提出了联合举办公益讲座的倡议。这一想法得到了石主任的大力支持,他积极与援派教师、医生所在学校、医院沟通协调相关事宜,程颖大夫也希望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落实“预防为主”理念,大家的想法一拍即合,一场跨越教育、医疗领域的协作就此萌芽。 从“专业权威”到“科普达人”: 一位支医专家的爱心与匠心 程大夫对此次讲座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PPT,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座中,她不仅系统讲解了秋冬季节儿童易感的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腹泻等疾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还重点演示了科学护理、合理用药、以及何时必须就医等实用技巧。 “孩子发烧,如何科学进行物理降温?”“哪种情况下的咳嗽需要紧急就医?”……在随后的现场咨询环节,家长们提问踊跃,程大夫均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消除了许多家庭长期存在的护理误区和焦虑情绪。一位蒙古族家长激动地说:“以前孩子生病就知道着急,往医院跑。今天听了北京专家的课,心里有底了,知道怎么提前预防,生病了也能正确应对了!这样的活动太实用了!” 从“单向输血”到“多维赋能”: 京蒙协作模式的纵深探索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健康知识普及,更是京蒙协作机制创新活力的体现。 首先,它实现了挂职人才效用的最大化。打破了以往支教、支医、支农等领域人才“各扫门前雪”的界限,通过内部资源的主动整合与共享,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为受援地提供了更立体、更精准的帮扶。 其次,它体现了协作内容从“硬件”向“软件”的深化。这种基于实际需求、知识共享、能力提升的“软性”帮扶,更侧重于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当地居民的科学素养与自主发展能力,是更深层次的“赋能”。 最后,它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情感交融。活动为北京专家与当地家长搭建了直接沟通的桥梁。专家们的无私付出,传递了京蒙两地手足相亲的深情厚谊;而家长们的信任与认可,则进一步巩固了协作的群众基础。 此次讲座,不仅为草原孩子们的健康度过秋冬季增添了一份保障,更以其创新的形式,为京蒙协作工作提供了宝贵范本。它证明,当每一位挂职人才都成为能动的“协作节点”,积极思考、主动链接,就能编织出一张更为紧密、高效的协作网络,共同为受援地的全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京蒙协作力量。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