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问我答(三)

一问:在疫情防控期间,孕妈妈是否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答:应根据孕妈妈具体情况(如孕周、是否有特殊检查等)决定产检时间是否需要适当调整。

孕早、中期如确定宫内孕,无阴道出血、腹痛等异常情况,也无特殊检查(如系统超声排畸、唐氏筛查、糖尿病筛查等),可与产科医师协商适当延后产检时间。

但对于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及28周以上妊娠晚期孕妇、妊娠过程中出现突发异常状况的孕妇,应及时电话咨询妇产科医生,遵医嘱产检。产检前应提前预约,做好防护,并尽量缩短就医时间。


二问:孕妈妈在家中如何做好自我监测?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尽快就医?

答:孕妈妈要注意监测体重变化、胎动情况、有无腹痛、阴道流血、流液及分娩征兆等情况,有条件时监测血压。要注意每日监测体温、有无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且本人14天内有疫情高发区旅游史、居住史或与疑似、确诊病人有密切接触史,应去指定医疗机构尽快就医。此外,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头晕头痛、视物不清、心慌气短、血压升高、异常腹痛、异常胎动等)或有分娩征兆时应及时就医。


三问:如果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阳性,是否可以继续妊娠,会传染给胎儿吗?

答:目前还没有足够数据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母胎传播的风险。如孕妈妈确诊了新型冠状病毒,应由多科会诊,综合包括孕周、疾病严重程度等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妊娠。此外,孕早期病毒感染可表现为发热,特别是发烧38.5℃以上的持续高热,对胚胎组织有一定危害,需要特别关注。目前尚无证据证实病毒本身对胚胎及胎儿是否有危害。


四问:儿童佩戴口罩应注意什么(包括对一岁以内孩子的建议)?

答:建议儿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2626-2006 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儿童使用口罩需注意:

(1)儿童在佩戴前,需在家长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

(2)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

(3)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对小于1岁的孩子,主要是以被动防护为主,即靠父母、家人、看护人的防护来间接保护孩子。看护人第一要戴好口罩,第二不要对着孩子打喷嚏、呼气。如果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您的口鼻,如果来不及就用手肘捂住口鼻,然后再去清洗手肘。另外,捂住口鼻的纸巾别忘了丢弃,再洗手。看护人在接触儿童餐具、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物品前,或与儿童交流玩耍前,一定要洗净双手。


五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地方?

答:(1)尽量减少孩子出门,尤其是公共场所和密闭的空间。如需要外出,要为孩子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等。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在1米以上。

(2)用餐时要注意,不跟孩子共用餐具;给孩子喂食,不要用嘴吹食物,也不要用嘴尝试食物再喂给孩子,更不要用嘴咀嚼完食物再喂给孩子。

(3)孩子要保持手部清洁,孩子的物品、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

(4)和孩子玩耍和抱孩子之前一定要认真洗手,保持手卫生。

(5)回家时应该把外面穿的衣物换掉,洗手以后再抱孩子。

(6)家里做到定期通风,一般每天要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要把孩子移出通风房间,可以逐间房间进行通风。

(7)如果家长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及时就医。

(8)保障儿童的营养和睡眠,为孩子安排丰富有趣的家庭游戏和锻炼,提高儿童的身体抵抗力。


六问:宝贝打疫苗的时间就要到了,好纠结要不要带娃去?

答:关注当地儿童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动态,和预防接种门诊医生沟通孩子的具体情况,建议单独预约,分散接种。

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在助产机构及时接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第2剂和第3剂乙肝疫苗,建议与接种单位预约后及时接种。狂犬病、破伤风用于暴露后预防的疫苗,无论是否出于疾病高发地区,均需按疫苗接种程序及时接种。

如所在社区发生社区传播性疫情,可暂停除上述4种疫苗以外的其他疫苗接种,并需注意在疫情结束后及时为儿童尽早补种。如果所在社区未发生社区传播疫情,则可根据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或疾控机构具体要求及接种单位的时间安排选择接种。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