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绿色通道帮助69岁脊髓梗死患者重新站立

近日,房山区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团队成功救治一例罕见急性脊髓梗死患者,69岁的张先生从“突发双下肢瘫痪”到重新站立行走,这场生命与健康的逆转,再次印证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

突发瘫痪!七旬老人被紧急送医

张先生清晨如厕后突然双腿无法活动,伴随小便失禁、腰部以下感觉减退,家人紧急将其送入房山区第一医院急诊科。患者有多年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并曾接受过锁骨下动脉支架手术,病情复杂。入院检查显示:双下肢完全无法移动,膝跳反射消失,脐以下痛觉减退——所有迹象直指“脊髓损伤”。

争分夺秒!绿色通道抢回生机

“时间就是脊髓,时间就是神经!”医院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迅速完成头颈CT、脊髓磁共振等检查,排除了主动脉夹层等致命疾病,初步诊断为“脊髓卒中”。

脊髓卒中分为脊髓梗死和脊髓出血,两种诊断的治疗截然不同。为了明确诊断、科学治疗,神经科团队立即进行腰穿操作,腰穿排除了脊髓出血的诊断。同时,脊髓梗死与脊髓炎症状高度相似,也极易误诊。

医疗团队面临两大难题

1.精准诊断:患者症状与典型脊髓梗死特征不符,但结合其“突发性瘫痪”和无感染病史的特点,团队果断锁定“脊髓梗死”。

2.治疗抉择:脊髓梗死溶栓治疗国内外罕见,且患者刚完成腰椎穿刺,存在椎管内出血风险。但考虑到发病仅3小时、患者病前生活质量高,团队最终决定放手一搏——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

生命奇迹!

患者10:55入院,12:19启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2小时:右腿可抬离床面,左腿出现肌肉收缩;

溶栓24小时:双腿自主抬离床面;

一周后,张先生已能在搀扶下行走。

“从瘫在床上到重新站起来,就像做梦一样!”张先生激动地说道。这场生命与健康的逆转,离不开家属的果断信任,更得益于医护团队精准的判断与担当。

房山区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守护生命的“高速通道”

作为区域卒中救治中心,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24小时开放绿色通道,年完成静脉溶栓超300例、取栓近百例。技术覆盖: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取栓术、颅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全脑血管造影精准诊断。

知识链接

急性脊髓梗死发病率仅占所有卒中病例的0.3-1%,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影像学诊断困难,易导致延误治疗。“脊髓卒中”与脑卒中同等紧急,若突发颈胸背部疼痛伴四肢瘫或双下肢瘫、感觉缺失、排尿困难等预警症状,应重点怀疑脊髓梗死。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共有19例脊髓梗死(含本例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0%以上。遇到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就诊。

脑梗死发病4.5小时以内静脉溶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避免30%残疾发生率。

中重度脑梗死在发病24小时内,经过适当的影像和临床筛选后,仍可以支架取栓治疗,能减少30-50%残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