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琉璃河遗址 | 琉璃河遗址出土文物亮相陕西历史博物馆

作为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系列活动之一,“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于2025年5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开展,展期持续至2025年11月17日,展览分为“技术·潮流”“中心·四方”“礼乐·中国”三个单元,汇集了全国17个省(市、区)共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青铜器,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琉璃河遗址出土的5件青铜器惊艳亮相

图片

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3000年前西周燕国始封地,也是发现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址。遗址范围内发现西周时期的城墙和城壕、宫殿建筑、贵族墓地,出土带有“匽侯”“太保墉匽”等铭文的铜器,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周初封燕”的史实。此次借展的青铜兽面纹盘形簋、弦纹伞柱爵、有胡戈、效卣和素面羊首尊5件文物,均为发掘出土后首次亮相展厅。

图片

青铜兽面纹盆形簋

口径24.2、底径13.8、高16.5厘米。侈口,深腹,下腹收敛,圈足较高,足下沿有边圈稍内收,通体有六道扉棱。颈饰夔纹,前后加饰浮雕牺首,腹饰下卷角兽面纹,圈足饰回首卷尾夔纹,均以云雷纹填地。

图片

青铜弦纹伞柱爵

口径6.9、高17.4厘米。前流后尾,伞形双柱,柱头呈束腰状。深腹,圜底,半环形鋆,上饰牛首。三锥形足外撤,断面呈三角形。腹上近鋬处饰两周弦纹。

图片

青铜素面羊首尊

口径18.9、腹深16.8、腹径10.7、圈足径12.7、圈足高4.3、通高20.8厘米,重1970克。器身呈明显的三段,敞口,即口径大于腹、足颈,腹部微鼓,圈足较高,沿微外撇。通体光素,仅在上腹部前后各饰一羊首,圈足内底有菱形网格纹。通体有绿色锈,腹部及口沿下有褐色锈。

图片

青铜效卣

盖径16.4、器口径14.9、腹径17.9、腹深16.4、圈足径17、圈足高3.4、带提梁高24.6、通盖高24.4厘米,重3330克。盖沿下折,盖纽作圈足状,两侧有犄角,子母口,颈两侧有一对环纽,套接提梁。腹最大径在下腹部,矮圈足下沿外撤。通体光素,唯扁平状提梁饰省变形蝉纹,两端作圆雕龙首形。盖顶和器颈两侧有浮雕小兽首凸饰,盖顶貘首,器颈羊首。盖内铸铭文两列五字“效乍(作)宝(尊)彝”。通体有绿色锈及褐色锈。

图片

青铜有胡戈

通长23、宽8.9、刃厚0.8、最厚处1.4厘米,重258克。出土时多处残损。援下刃前部有鼓状波折,前端收束成锋,援基处饰一鸟首,卷草纹出脊,内饰兽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