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保护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健康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维护健康人人有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节约公共资源
倡导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1.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社区、单位等场所的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不要在楼道等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及时清理外环境垃圾,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宠物粪便应随手带走扔到垃圾桶。
2.低碳出行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助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家庭用车应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尽量减少使用私家车,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3.节约公共资源
节约无小事,节约更无难事。节约公共资源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节约办公纸张、就餐时适量取食、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等等都是节约公共资源的具体表现。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把节约公共资源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公共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二、垃圾分类投放
1.垃圾分类投放的意义
生活垃圾产生量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大量生活垃圾若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处置,不仅会产生恶臭、滋生蚊蝇、影响周围环境卫生,还会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空气,影响公众健康。生活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促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源头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把能够利用的废物及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对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处理水平、控制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都有重要作用,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例如: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可经过厌氧发酵或好氧堆肥产生有用的生物燃气和肥料;回收玻璃、金属、废纸、塑料制品等,能够实现材料再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原则。
2.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性质将其分类,选择适宜的方法对各类垃圾进行处理、处置或回收利用。分类原则主要包括: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开,可燃物与不可燃物分开,干垃圾与湿垃圾分开,有害垃圾与一般垃圾分开。具体分类方法要根据当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条件进行选择。
3.北京生活垃圾分四类
第一类:厨余垃圾。是指家庭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剩饭剩菜、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
第二类:可回收物。是指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回收后经过在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纺织物类等。
第三类:有害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废旧电池(铬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第四类:其他垃圾。指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以及难以辨识类别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主动学习、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并落实到行动上,按照当地要求分类投放垃圾,不乱扔、乱放,为创造整洁优美、卫生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