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全国“爱耳日” 关爱听力健康之降噪防护面面谈
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活动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爱耳日的活动致力于向全民普及听力健康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和预防能力,有效减少、控制听力残疾的发生,大力普及耳科及听力保健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噪声污染是影响听力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期我们就借“爱耳日”的契机,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学习一下噪声与听力防护的相关知识内容,以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降低噪声污染引发的不良影响,守护听力健康。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听觉系统损伤
暂时性听阈位移:1.听觉适应。短时间、强噪音,听力下降10至15分贝,数分钟后可恢复;2.听力疲劳。持续暴露在强噪音环境,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听力下降15至30分贝,数小时至一昼夜可恢复。
永久性听阈位移:1.听力损失。2.噪声性耳聋。长期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环境中(85至90分贝),听觉疲劳难以回复,由生理性移至病理性,不可逆转的病理过程。3.爆振性耳聋。连续3年的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结合现场的监测资料,排除他因的情况下,由专业鉴定机构加以判断。
2.神经系统损伤
可能出现头疼、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神经衰弱综合症,还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易怒;
3.心血管系统损伤
在噪声作用下,心率表现为加快或减慢,早期表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使血压升高,血管弹性下降;
4.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损伤
在噪声的影响下,可能出现肠胃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减少,胃紧张度下降,胃蠕动减慢等变化。
听力防护措施
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
2.控制噪声的传播。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表面,吸收声能;消声:使用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消声器降低空气动力噪声;隔声: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隔振:在机械基础和联结处设减震装置,如胶垫、沥青。
3.卫生防护措施。加强个体防护,对噪声不能控制,需要在高噪声条件下工作,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很有效。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是能够防止噪声侵入外耳道,减少听力损伤的个体防护用品。主要有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三类。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到30分贝,耳罩、防噪声头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较高。
护耳器使用误区
1、护耳器降噪值越大越好。护耳器降噪到70至75分贝最合适(比日常交谈声略大)。噪声值在85至95分贝,选择信噪比为17至34分贝的护耳器;
噪声值大于95分贝,应选信噪比大于34分贝的护耳器。
2、护耳器戴一会就可以,不用长时间戴。戴护耳器的减噪效果并不随时间等比例下降,戴8小时减噪30分贝,佩戴7.5小时减噪值12分贝,4小时减噪值3分贝。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使用耳机听歌会损伤听力。在12至35岁的人群中,将近50%的人在过高音量下听歌,事实上如果你在95分贝的音量下持续听歌30分钟,会在两三年内遭受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头戴式耳机比耳塞式耳机好,建议按照耳机60/60原则使用: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机器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音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是彻底忽视掉对于耳部的保养这件事,而且大部分人想不到也不知道如何来对自己的一双耳朵进行保健,那在最后,我们就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一套“护耳操”,全套一共四个动作,提耳、压耳、拉耳、拍耳(拍打风府穴),具体做法如下:
1、提耳:伸出右手,绕过头顶,拇指和食指捏住左耳上耳廓,慢慢提起,做20次,左手重复右手动作,提耳20次。
2、压耳:食指塞住耳窍,压耳门,然后骤放20次;
3、拉耳:双手拇指和食指捏紧耳垂,用力均匀上下拉动,重复60次;
4、拍耳:两掌搓热分别捂住耳朵,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压叩击后颈发际风府穴60次。
希望年复一年的“爱耳日”宣传活动能够让大家持续意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忽视了“耳朵”这一关键的听觉器官,学会正确健康的用耳习惯,预防并杜绝影响听力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严防制造噪声给自己、他人和公众带来的干扰和伤害。
综合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