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变“金条” 脱贫又致富

——记“2021北京榜样”周榜人物、北京德润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志刚


他是“尹氏粉条”第七代传承人,10年前在京建成了国内首条无明矾粉条自动生产线,产品远销海外。为寻找最好的淀粉原料,他考察马铃薯主产区时被当地百姓的贫困所震撼,决定在内蒙古察右中旗投资生产线并带动800人就业、成立种植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还通过扶贫资金入股项目为3000多贫困人口带来收益。他就是北京德润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志刚,“2021北京榜样”八月第三周周榜人物。

2020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内蒙古察右中旗气温已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在京一根(内蒙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尹志刚正在一线指挥设备安装。“设备今冬投产,明年几万薯农就能增收几个亿,实现脱贫!”尹志刚这样激励着现场的工人。

粉条是传统食品,普遍添加明矾,经常食用对身体有害。清同治年间,涿州人尹老先生在北京制作、售卖粉条,创造了不用明矾制造粉条的工艺,并传下祖训:尹家的粉条,永远不用明矾。时至今日,尹氏无明矾老手艺粉条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尹志刚则是非遗第七代传承人。为信守承诺,让消费者远离明矾,10年前,尹志刚在京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无明矾粉条自动化生产线。

由于品质过硬,京一根粉条出口国外,成了食品行业响当当的品牌。但无明矾粉条成本较高,在国内,市场一度不畅。有人劝尹志刚,何必坚持无明矾,自毁销路?尹志刚说,粉条不加明矾,是百年承诺,钱可以少挣,但粉条不能加明矾!于是,京一根国内销售的粉条,坚持与出口产品实行“同线、同质、同标”标准,每一根粉条都是欧盟标准!

要让消费者接受无明矾粉条,就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努力把成本降下来。尹志刚认为,只有通过建设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企业,才能实现高品质,低成本。为了找到最好的淀粉原料,尹志刚跑遍了中国马铃薯主产区,在这个过程中,尹志刚了解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没想到马铃薯产地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尹志刚感叹道,“我们要想让消费者吃上健康的无明矾粉条,就必须先让种植马铃薯的农民脱贫致富、安心种植。”

带着助力农户脱贫的愿望,京一根采购原料开始向贫困地区倾斜。察右中旗当时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有55万亩优质马铃薯。尹志刚就在当地优先采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马铃薯。“要振兴乡村,实现薯农彻底脱贫,必须打通马铃薯产业的价值链,实现马铃薯价值的提升。”尹志刚决定将工厂建到田间地头,他在内蒙古察右中旗投资1.8亿元,建设了无明矾粉条生产项目,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在干净明亮的生产车间里,来自察右中旗的马铃薯淀粉经过打浆、熟化、老化、切割后制作成粉条,烘干定型后可以直接包装,把察右中旗的马铃薯变成一袋袋水晶粉条,产品通过“京一根”电商渠道的推广宣传,销往全国连锁餐饮、大型商场、超市、便利店及国外等市场。

生产基地的落户,直接带动当地800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居民白先琴高兴地说:“我们在这边上班挺方便,离家也近,还有通勤车接送,工资底薪是3千元,完了按提成走,大约一个月能有4千左右”。

为保证原料供给,尹志刚积极推动当地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促成当地马铃薯种植户成立种植合作社,并为他们提供种子、化肥和订单,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马铃薯。“这样一来,薯农们安心种植,京一根也能对符合标准的马铃薯进行清洗、分类和精加工。”尹志刚告诉记者,品相最佳的马铃薯可以鲜食或者切片,剩余的马铃薯和加工剩余的薯皮用于加工淀粉。“通过对马铃薯‘吃干榨净’,马铃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京一根也得以有能力反哺薯农,也就实现了产业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察右中旗通过扶贫资金入股项目,让扶贫资金变成项目股金,让贫困户变成股东,把贫困人口、扶贫资金和项目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每年可为3432贫困人口及18个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资产收益260万元,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

有人问尹志刚:“你的粉条卖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去搞马铃薯?农村的事牵扯精力,值得吗?”尹志刚淡淡一笑回答着:“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帮助薯乡脱贫,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人的一生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社会作一点贡献,不要虚度年华。”

■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