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发挥红色基因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中的促进作用

——区政协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摘登)


“传承红色文化,发挥红色基因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中的促进作用”是今年经区政协党组会、主席会研究,区委常委会审议确定的5个重点协商议题之一。按照区政协年度协商工作计划,日前,区政协围绕“传承红色文化,发挥红色基因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中的促进作用”议题召开专题会议,开展议政性协商。会议中,课题组成员代表和一线群众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了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 助力“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

陈晓燕

近年来,我区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逆转性和不可再生性,一些红色文化资源面临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甚至遭到破坏的情况。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房山红色文化资源有计划地进行调查搜集,对房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和特质进行研究界定

一是建议对房山红色文化资源尽快展开抢救性、基础性调查。对于一些红色遗址挂牌保护,对于重要的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从挖掘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入手,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不断增加红色资源体量。二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房山的共产党人以顾全大局、默默奉献的精神和品格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那么,什么是房山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全面厘清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界定。

(二)加强对房山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特别是房山红色文化传承与“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的关联性研究

一是要在“挖掘”上下功夫。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从现有红色资源入手,积极向外拓展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并将口述历史与实证历史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把我区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承与房山创建文明城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三)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讲好房山红色故事,研究是基础。一是建议由区政府主导,由熟悉房山区情和历史的专家学者、相关机构的负责人组成,对全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成果总结等工作,为区委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有效建议和参考。二是建议与驻区高校合作,借助高校学术优势和青年力量,展开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深化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王慧丽

擦亮房山红色文化名片,这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物质遗产和红色精神遗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意义重大。为了弘扬红色文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研究,把房山区红色资源中蕴藏的精神富矿充分挖掘出来

建议采取“上下结合”的规划方式,全面打造红色遗址展陈的新理念、新形式。聘请对我区红色历史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红色历史的挖掘、整理、编写工作。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精神价值的提炼升华,尤其是深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马安抗日模范村等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核的研究阐释,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二)要用好载体,把红色物质遗产和红色精神遗产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纪念设施、遗址和遗迹的保护管理;面向社会收集不同时期的革命文物,尽力恢复红色遗址的历史原貌。建议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宣传基地,围绕重要节庆和纪念日,推出展览活动,增设现场党课、红色文化讲堂等内容。

(三)要全方位推介+互动,弘扬红色文化

一是以区内各革命历史博物馆、遗址为单位,推出“革命故事展演”活动,推动经典平西革命故事进校园、社区、企业、机关和军营;积极参与“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等全国性系列实践体验活动。二是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编写通俗读本、实行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讲好房山红色故事。三是利用区内区外多种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宣传力度,让我区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依托霞云岭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的优势,打造红色经典歌曲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四是积极与河北涿州、涞水以及门头沟、石景山等区域加强合作,加大与周边省、区联动互动,形成多城多地红色文化资源互联共享。


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以创新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毕春鹏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北京市“两区”建设和房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

(一)依托有形阵地弘扬红色文化

建议区有关部门进一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历史资源,结合各乡镇(街道)实际,研发出更多不同形式、内容的特色党课,进一步打通文旅融合通道,形成“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产业链条;各类文化活动主体积极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培养更多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领域人才,在活动中推动资源整合,打造好红色文化活动阵地。

(二)通过区域化党建推进红色文化建设

建设房山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加强对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党建资源的统筹协调。在红色文化建设推动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自身特色,做到步调一致。同时发挥各行业领域资源优势,为推动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打开新视野、拓展新渠道。

(三)依托“创城”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区委区政府的“1号工程”,更好地为房山区营造红色氛围创造了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氛围营造都可以借此东风,统筹谋划,打造房山区“红色之乡”的靓丽名片。

(四)运用新媒体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

在遵循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上,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理念、思路和方法,开发交互式传播方式,输出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的、唤起大众共鸣的、有温度的红色文化内容。在房山的几家微信平台建立房山红色文化大讲堂和英烈人物介绍栏目,在抖音设立房山红色文化动态,持续宣传房山红色文化和英雄模范人物。

(五)加强对青少年的本土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全区中小学校开设红色讲堂,讲授中国共产党党史、房山革命斗争史、改革开放史和房山英烈劳模的英雄事迹。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遗址附近,结合民宿旅游,规划建设几处红色夏令营活动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

寇利红

红色旅游成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传承红色基因品牌,提升红色经典景区发展质量

一是聚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红色背篓精神”发源地等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和展示平西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文化整理工作,完善房山红色资料库。二是传承“红色背篓精神”,完善红色背篓路体验设施,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三是推进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红色文化传承传播团队和优秀专家库。

(二)推进红绿资源整合,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是依托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周边资源,打造成为一个集红色教育培训、沉浸式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以红色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复合型红色教育文化旅游示范区。二是将红色资源整合,挖掘所在地文化与周边资源,研发新兴文创产品,形成当地独特人文品牌,提炼红色文化品牌IP。三是落实好《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联动发展总体规划》和《房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9-2035年)》,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为重点,联合白草畔景区,以及王家台、司马台、大地港周边村,辐射联动马安村、上石堡、森水村等三乡镇红色文化资源,研发集党建培训、教育研学、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文化和绿色旅游融合发展。

(三)开展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一是要发挥红色旅游景区的引领作用,吸引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投资整合全区红色旅游资源,参与景区运营管理,推出实景演出。二是充分利用新兴数字科技手段,创新开发特色文旅融合产品。三是建立多元化、立体化营销平台,形成矩阵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开展融合传播,深度报道房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四)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开放合作机制

可与丰台、门头沟乃至保定、石家庄共同探索,共同制定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营销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等。


打造史家营红色文化名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史家营乡党委书记 汤连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史家营乡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域内红色资源众多,但红色旅游项目转化尚不充分,红色文化的产业附加值未能充分挖掘,各红色遗址和红色景点之间的有效串联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受限于可投入的资金短缺、队伍专业性程度不高等客观条件,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作用尚不突出。

下一步计划: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史家营乡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计划打造一条红色研学路线,有效串联各抗战遗迹,在饱览史家营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红色历史的厚重感。

三是继续加快旅游产业培育进程,积极对接社会资本,争取引入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贾金路沿线环境美化等基础建设,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是继续深入挖掘景区红色文化内涵,组织三大景区抱团宣传、联动发展,以点带面、覆盖全域,着力打造镇域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发展“红色马安”文旅产业

马安村党支部书记 王有山

马安村抢抓“三乡联动”发展重大机遇,以打造“平西古寨、红色马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基地为目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在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全力守护“红色马安”文化资源

马安村红色资源深厚,一方面,对村内的红色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目前村中留有房良县委和县政府驻地、抗日高级小学、八路军休养所等10余处抗战遗址。另一方面,围绕实施“三乡联动”项目,修建烈士纪念碑亭、村史馆、马安精神堡垒,修复房良联合县政府旧址等;依托高校和社会资源优势绘制了红色墙绘,开展红色文化节,制作抗战故事AR视频,完成村使馆设计及布展。

(二)坚持培育与传播并重,全力唱响“红色马安”文化

一手抓培育,筑牢马安文化底色。编著《村志》《红色马安》《十渡抗战》,形成了记录马安文化的历史材料;一手抓宣传,提高马安文化影响力。引导村民编排了《红马安》广场舞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讲述马安红色文化纪录片《百年历程 马安荣光》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已形成十余处红色参观打卡地。特别是结合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在人民网、学习强国以市、区等主要媒体进行宣传,成为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七一”前夕平均每天接待近千名党员参观学习,今年已累计接待6万余人。

(三)坚持强村与富民并重,全力发展“红色马安”文旅产业

多措并举,发展文旅产业,让抗日模范村再现辉煌。一是创办了集体企业红色马安科技文旅公司,开发旅游线路。打造了多套精品民宿,带动了村内餐饮住宿和集体产业发展。二是打造马安红色文创产品。现有红色文创产品以及绿色生态产品,使游客有的看、有的吃、有的住、有的带。三是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完成绿化美化、公厕改造、安装无线等工程,优化人居环境,村里添了人气、增了财气、扬了名气,逐步走上文旅兴村的快车道。


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实施

黄山店村党支部委员 杨金红

近年来,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充分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就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旅融合,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意见建议:

一是希望能优化“重走背篓路”红色教育线路体验。“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内部展陈设施等需进一步提升;坡峰岭景区“红色背篓”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希望能在教育系统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背篓”教育活动,让“红色背篓精神”进校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习教育中根植传承“红色背篓精神”。

三是希望能开发更多“红色背篓”文化衍生品,与有合作意向的文创企业实现开发“红色背篓精神”产品企业化运作。

四是希望借力“互联网+”推介“红色背篓”精神,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好推广“红色背篓精神”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