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窖乡多措并举建设中华诗词之乡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让热爱诗词的人有组织
成立了争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政正职总体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确定南窖村仁义局为创作基地,并对房屋进行设计和布置,在“西山民俗文化节”期间,邀请房山区知名美术家和书法家挥毫泼墨,展现北京大西山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原有中心校“云凤诗社”的基础上,成立南窖民间诗社和南窖乡诗歌协会,通过“古韵南窖”微信公众号公开招募会员,截至目前,共有34名成员加入,涵盖南窖籍和在南窖乡域内工作的诗歌爱好者,诗社不定期组织开展活动。
二、发掘人才,典型引路,让想学作诗的人有榜样
乡机关、各村及企事业单位均有诗歌骨干人才,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七八岁的儿童均有诗歌作品。石板诗人杨守安在石板上创作诗歌600余首,是农民诗人的典型代表。诗社成员果志京开设培训班,对从事诗歌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南窖中心小学的学生不仅积极参加诗歌诵读,还进行诗歌创作,绘制诗歌小报,老有典型、少有传承的氛围在南窖地区已经形成。在市区文联、诗词学会的支持下,先后整理印制了《西山豆翁吟草——石板诗人杨守安作品集》《云凤诗集》《南窖飞歌》《新南窖》《诵读经典 品味最美》等诗册,并将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不仅展示了当代南窖人传承诗歌文化的成果,也大大激发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三、打造景观,广泛普及,让置身南窖的人赏诗词
将诗歌成果与本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在花港村建成红色洞渠展览馆,展馆内外创建诗化环境,停车场设置了“诗词名家咏南窖”展陈,万米大渠资料馆设立“诗丛撷珠——中华诗词学会方家咏万米渠”模块,展示中华诗词学会名家歌颂万米洞渠的诗词作品,以诗抒怀诠释了南窖蕴含的红色基因。在进乡主路红南公路沿线显著位置分别布展清乾隆帝《望大房山作歌》、宋范成大《良乡》及南窖当代诗作等雕塑景观,歌咏南窖地区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及优良特产,有力促进了文旅融合。在水峪村建成党群诗词公园和诗词馆,请区内外书法家、美术家、篆刻家通过艺术形式展示诗作,做到诗、书、画、印融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南窖村,古建筑、古商街、古遗迹上多处留有诗歌印迹,乡史馆里的展陈大纲用诗句做介绍。各村乡情村史陈列室、美丽庭院、猫耳山景区建筑等,也展示着精彩的诗词作品。乡党委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屏、小视频、印制诗册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让诗词文化浸人心。
四、围绕大局,助力发展,让诗词成为发展的翅膀
注重将诗歌文化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教书育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中心工作中。为赞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抗疫精神,南窖乡积极提供平台,引导诗歌爱好者以诗咏情、共抗疫情,共创作有关抗击疫情的诗画作品60余篇。诗社成员围绕赞美“美丽庭院”和“美好家风”的主题创作诗歌28首,并邀请乡域内的书法爱好者制成石板诗。这些石板诗在美丽庭院和仁义局乡史馆进行展示,不仅增添了文化气息,也弘扬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将传承与利用相结合,谋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经济效益。借助承办北京西山民俗文化节的重要机遇,用南窖诗作开发折扇、竹简、书签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用《水峪赋》制成的仿古竹简和猫儿山风光制成的绢绸折扇已成为南窖文创产品的特殊符号。目前,通过全媒体的宣传推广,不断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才来到南窖进行采风创作。
编辑:王维佳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