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科学精准防疫 动态优化防控措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邀请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解答公众关心的我国防疫政策措施等问题。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四早”,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我国疫情防控策略是完全正确、最经济、效果最好的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根据病毒变异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措施,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实践证明,我国关于疫情防控的策略和一系列战略举措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最经济、效果最好的。

    当前,国际疫情迎来新的冬季疫情流行季,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弹趋势明显,叠加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疫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结合“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将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个方面调整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防控校园疫情要在全面科学精准防控基础上,重点在五个方面调整优化:

    第一,科学实施常态防控。不增不减落实第九版国家疫情防控方案和高校第六版新冠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严防疫情输入校园,严防校园疫情扩散,维护师生健康安全,不断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人性化水平,校园管理既不能“一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

    第二,动态调整教育教学。精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动态合理做好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动态有序转换。没有疫情时,尽可能保障线下教学;出现疫情确需线上教学时,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影响。

    第三,不断优化校园服务。统筹落实疫情防控和校园服务保障。切实保证校园生活物资、防疫物资和教学物资的供应;重点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和规范校园商品价格,全面优化教学、科研、锻炼、住宿、就医、快递等各项校园管理服务,营造良好舒心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第四,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畅通师生诉求反映通道,健全问题解决反馈机制。鼓励学校“接诉即办”,重视、及时回应和妥善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第五,系统提升应急能力。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四早要求,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强化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提高学校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坚持联防联控,落实四方责任,学校继续争取属地有关部门在物资、政策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一旦发生校园疫情,学校在属地有关部门支持下,以快制快控制疫情,精准研判、快封快解,有序转入校园常态防控状态,恢复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戴口罩、手卫生、社交距离等对控制病毒传播、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我国目前的疫情防控策略运用得当,还是能够有效控制新冠变异株的传播和爆发的。目前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卫生、社交距离等,对控制病毒传播、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仍然在变异株流行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研究表明,戴口罩尤其是感染者戴口罩可大大降低传播风险,有效阻断传播链条,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和爆发。尤其在密集的人群和室内,一定要戴口罩。规范佩戴非常重要,戴口罩一定要盖住口鼻,在鼻托处要密闭,保持和脸贴合紧密。摘口罩时要两个手摘,不要碰到口罩外部,一旦病毒污染口罩表面,手抓取以后可能污染你的手,导致进一步传播的可能。口罩的佩戴一般4小时左右更换。

    除此之外,手卫生、社交距离也是对奥密克戎新的变异株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手卫生,不单对呼吸道传染病有效,也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大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可以大大降低很多传染病的感染和流行。社交距离,尤其是在没有戴口罩的场合,如就餐状态下,不得不摘口罩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可以避免飞沫的喷溅造成传播风险。个人的良好卫生习惯,如打喷嚏、咳嗽时盖住口鼻,避免飞沫四溅,也是很有效的手段。


    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防范流感和新冠交叉感染


    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疾病的风险,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以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经常打扫居室和工作场所。家中如出现流感患者,照顾患者时要佩戴口罩。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对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地面等进行消毒。发生感染和重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

    公众尤其是老年人应积极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居家休息,避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如症状较重,尽早前往医院就诊,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市疾控中心健康提示  


    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加强学校、养老院、护理院、儿童福利院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做好防疫管理和服务保障,督促在校学生、工作人员和服务保障人员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减少聚集性活动,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11类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及时报告,按规定到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社会面疫情防控不可放松,各社区(村)、物业部门等相关单位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人员出入管理,把好门、看好人、扫好码、登好记,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公共交通、酒店民宿、市场商超、文娱健身等公共场所要坚持扫码测温、查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规范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控措施。要加强公共卫生间等重点公共场所清洁消杀频次,保持清洁干爽、空气流通,使用公共卫生间人员,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减少交谈,及时做好手卫生,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广大市民朋友需增强防护意识,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控措施。风险人员主动报备,接受流调时,要如实报告个人信息和行程轨迹,配合做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各项防控措施。


 综合国家卫健委、市政府新闻办、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