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房山文脉,共筑文明未来——新《文物保护法》助力房山文物“四普”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印记。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实施,2002年进行第一次修订,历经1次修订和5次修正,此次再次修订,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文物保护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与此同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北京市房山区全面铺开。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法与“四普”背后的故事,揭秘房山文脉守护的“硬核操作”!

01

什么是文物?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第二条明确指出,“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02

新文物法有哪些“新”变化?

新分类:细化文物类型,精准保护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对文物类型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明确将“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并细化其中按类型、按级别纳入分类管理体系。

新理念: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

新法明确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向“主动预防”转变。

新实践:多学科联动,活化利用

新法要求“加强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多学科合作和公众参与,推动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高效开展。

不可移动文物-云居寺:古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可移动文物-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古文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

可移动文物-克罍:重要实物+一级文物,琉璃河遗址出土

可移动文物-伯矩鬲:重要实物+一级文物,琉璃河遗址出土

03

为什么要进行文物普查?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法中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全面掌握文物资源及保护情况”。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通过普查,我们可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信息,建立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为精准保护、科学管理和活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04

新文物法+房山“四普”:如何擦出文保新火花?

北京市房山区以科技赋能、多学科联动、人才培养为抓手,将普查过程转化为政策实施的"练兵场",新法明确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提供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样本。同时,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地理、历史、考古、文博等学科专业师生共同参与文物“四普”工作。

(1)资源全面摸底:建立“数字文脉”数据库

新法第十四条提出“对国有文物资源资产实施动态管理”。正在推进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是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为这一政策要求夯实基础。其中,房山区率先交出了亮眼答卷:按照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房山区于2024年5月份启动了“四普”先行调查工作,选择了涵盖古建筑、石刻、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建筑、烈士纪念设施等文物类型齐全的长沟镇作为试点,全面展开“四普”外业调查工作。截止到目前,普查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大石窝镇、青龙湖镇、周口店镇、燕山地区等25个乡镇和地区,已完成308处“三普”文物点位的现场核查,累计发现新线索131处。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成果。运用GIS系统精准绘制“文物数字地图”,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云居寺石经等标志性文物纳入“一物一坐标、一区一档案”的智慧管理体系,让千年文物在数字空间“活起来”,为后续科学保护、活化利用提供了鲜活的数据样板。

(2)科技赋能普查:为新法“科技条款”探路

新法第十七条提出加强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数字化工作,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技术应用,正是为这一政策落地积累经验的“试验田”。在房山区,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普查团队运用无人机、RTK激光测量、数据采集终端等先进技术,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金陵墓群等山区文物点进行精准测绘,成功破解复杂地形带来的调查难题。这些技术手段不仅为房山文物普查注入“智慧基因”,更为新法落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房山经验”。

(3)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法输送“复合型人才”

新法第十七条提出加大考古、修缮、修复等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在房山,通过文物“四普”实践,北京联合大学有70多名师生参与前期资料收集、外业普查、内业整理等工作,扎根京华大地,推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保护策划”的全链条创新培养体系。这种“高校+地方”协同育人的“房山模式”,不仅为新法落地提供了人才保障,更成为全国文保人才培养的标杆样本。

05

新文物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未来房山“四普”如何让文物"活"出精彩?

新文物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房山“四普”正以科技赋能、多学科联动和活化利用为核心,让文物“活”出精彩。通过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房山区精准记录文物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为文物保护和展示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文物从“静态保存”向“动态利用”转变。

全国文物“四普”工作跨越2024年、2025年、2026年三个年份,既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文物资源大摸底”,也是一次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文保人才大练兵”。在房山区,这场跨越三年的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房山“四普”将进入以内业整理为主的新阶段,将继续在市四普办的指导下,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开展研究性文物普查,将外业调查的“田野智慧”与内业整理的“数字力量”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特长,高质量完成房山四普任务。未来,房山“四普”将继续以新法为指导,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让文物真正“活”出精彩,为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房山经验”。

房山区“四普”团队在现场进行工作交流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历史悠久的龙骨山,至宏伟壮观的金陵遗址,从石刻经卷到红色印记,房山的每一处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脚。如今,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房山区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纽带,用科技解码历史、以多学科融合赋能传承,让文物从“沉睡的瑰宝”化为“活化的文化IP”。未来,房山将继续以法为纲、以创新为翼,守护历史根脉,续写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