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头版 | 从“静态守护”向“动态传承”转变 云居寺千米步道激活“冷门”石经山

图片

从“静态守护”向“动态传承”转变

云居寺千米步道激活“冷门”石经山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房山千年古刹云居寺景区的石经山景点,日均接待游客超25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过去,石经山相当“冷门”,本地人去过的都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昨天一早,山间晨雾未消,记者抵达云居寺寻找答案。

停车场北侧,一条步道延伸向松树林里。工作人员说,这是“五一”假期前刚刚竣工的寺山联络线,总共1000多米,步行20分钟就能到石经山。为了吸引更多人,今年5月,游客购买云居寺门票将获赠石经山门票。

新建的寺山联络线步道宽1.5米左右,硬度适中、脚感很好,表面铺的不是塑胶,而是一种由松树枝等园林废弃物加工而成的新材料。沿着步道,几分钟就到了静琬广场文创市集,再往前走,弯道增多、坡度上升,环境也更加清幽,密林深处一片鸟叫声……到达石经山时,游客可以到售卖机前买饮料解渴。

没有这条步道时,游客要想从云居寺去石经山,步行的话得在公路上走40多分钟,不安全;自驾又可能遭遇停车难。景点交通不便,让不少游客打了退堂鼓。据统计,过去,每100位游览云居寺景区的游客中,仅有2人到了石经山。

交通“瓶颈”打破后,过去藏在深山中的文物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沿着石经山千年古道拾级而上,雷音洞出现在眼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人工构筑佛殿,由四根“千佛柱”支撑,洞壁上镶嵌146块石经,大多是静琬大师早期刊刻的佛经,洞内还曾出土两粒佛肉舍利。

雷音洞周围,还有唐塔、千年古井。隔着藏经洞的石栅栏窗,更可窥见4000多块国宝石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朝,由无数僧人薪火相传镌刻而成。

实际上,千米步道成功激活“冷门”景点的背后,是房山区文旅产业发展思路的巨大转变。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贮桐说,今年是云居寺景区“转型发展年”,要从“静态守护”向“动态传承”转变,把石经山景点打造成“露天博物馆”,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助力旅游收入和游客量双提升。

“五一”假期,云居寺景区工作人员收集了很多游客对寺山联络线步道、石经山景点的建议。接下来,步道两侧将建设林下休息区,景点内将新增饮茶空间,并不定期举办石经文化主题展览、文化讲座、传统艺术表演等活动,提升文化吸引力与趣味性。

“五一”假期,石经山景点客流量已提升至整个云居寺景区的20%。未来,随着石经山知名度上升,云居寺景区还计划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特色民宿、餐饮、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