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契约自治” 破解公共空间治理难题

今年以来,拱辰街道积极践行“房山好邻居”理念,持续推广“广阳经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将全部社区(村)分为大型社区、老旧小区社区、新建社区、单位型社区、代管商务楼宇社区等9类形态,细致梳理各形态社区(村)特点、治理办法,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高质量的治理,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今天

我们一起来看看

遛狗不拴绳,电梯烟味飘

公共空间治理难题如何解决

👇

“小伙子,遛狗得拴绳啊!昨天我孙女被你家狗追得直哭。”常庄村小区广场上,张阿姨护着身后的小孙女,紧盯着撒欢的宠物犬。“怎么又有人在电梯里抽烟!”胡大爷掩鼻皱眉走出电梯。

这些看似琐碎的公共空间乱象,曾是邻里摩擦的导火索,更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遛狗拴绳、公共区域禁烟并非无法可依,但法规落地困难重重:执法力量有限难以全覆盖,违规行为稍纵即逝取证难,物业等管理方缺乏强制手段处置难。最终,治理的重担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村民自觉”这根弦上,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邻里摩擦时有发生,公共空间的和谐与秩序面临挑战。

面对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拱辰街道常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文明养犬”“禁烟控烟”两大领域,以“契约自治”破题,创新启动“双承诺契约行动”,探索出一条“小契约推动大治理”的路径。

破冰:党建引领,跨越“动员难”门槛

行动启动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村民觉得“管得太宽”,甚至认为“签了就是束缚”;租户群体流动性大,参与意识和归属感相对较弱,动员难度也更大。

面对这些声音,村党支部迎难而上:发动党员、村民代表、楼门长率先垂范,带头承诺;组织“两委”干部、网格员成立宣传小队,深入313户村民、104户租户家中,一户不落讲透“规矩”;明确物业引导责任、压实房东督促义务,将租户签约履约纳入租赁管理闭环,有效破解租户参与难题。

立约:民主协商,化解“制定难”分歧

契约条款如何既合法合规又接地气、易执行?

党支部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多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召开议事会,将《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与村情民意反复碰撞、打磨。最终形成的契约条款,实现了从“软倡导”到“硬约束”的质变,凝聚了高度共识,成为村民认可的“我们自己的规矩”。

图片

常庄村召开民主议事协商会

图片

入户签订文明遛狗承诺书

图片

入户签订禁烟令承诺书

践行:柔性落地,应对“执行难”挑战

如何避免“纸上谈兵”,是契约落地见效的最大考验。

针对监督力量分散的问题,党支部鼓励邻里间友善提醒,营造“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共享氛围。

针对租户流动性大的问题,党支部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将契约告知和签署作为新租户入住“必选项”,确保契约体系动态覆盖、无缝衔接。

针对违约如何处置的问题,经过充分讨论、民主协商,最终确立“提醒-扣除部分福利”的渐进式“违约追责”机制。

图片

居民签订的文明遛狗承诺书

图片

居民签订的禁烟令承诺书

成效:契约之花,结出文明之果

如今走进常庄村,文明养犬蔚然成风,儿童嬉戏更安全;无烟环境成效凸显,楼道烟头消失不见;“互助提醒”取代“相互抱怨”,邻里关系显著升温。

一纸“小契约”,承载的是责任,连接的是人心。

当417份契约共同绘就“文明同心圆”,正是对“广阳经验”的深入实践和生动写照。在党建引领下,常庄村以契约为纲、民意为本,从遛狗拴绳、电梯禁烟这些“关键小事”入手,通过协商议事系统解决了公共区域堆物、停车管理等难题,鼓励群众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导者”,形成了“家里事”在“家里议”的良好氛围,有效化解了公共空间矛盾,绘就了基层治理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