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叶茶香里,非遗技艺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柿叶茶香里,非遗技艺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9月5日的房山区大峪沟村,“博士小院”园艺驿站里飘满清甜的柿叶香——一场柿叶茶传统工艺传承活动正暖意融融地启幕。作为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这片小院从不只是文化传承的“课堂”,更是串联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纽带”,让老手艺在助农惠民中焕发生机。

 

一片柿叶,能连起文脉与生计;一缕茶香,可让传统变“引擎”。在这里,柿叶茶非遗传承从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化保留,而是与村民腰包、乡土活力深度绑定的实践:朱教授的课堂上,既有《本草纲目》里柿叶“止渴生津”的药用记载,也有民间用柿叶制茶解暑的老故事;更有实打实的“经济账”——他拿着检测报告,用数据告诉大家:一片曾被忽略的柿叶,制成茶后能从“田间废料”变成“指尖好物”,价值翻几番。

 

实操环节更是热闹。村民和研学学员围着灶台轮流上手:有人盯着铁锅调控杀青火候,生怕差半分就跑了柿叶的鲜气;有人反复摩挲揉捻的柿叶,在指尖力道里琢磨“条索紧实”的门道。“以前只知柿子能卖钱,今天亲手做才懂,这老手艺里藏着‘赚钱的本事’!”村民王大姐攥着刚揉好的柿叶茶,指尖还沾着叶屑,眼里却亮着期待——“学会了就能在家门口挣钱,这手艺学的值!”

 

这份传承的底气,正来自乡村本土的“宝藏资源”。大峪沟村的百年柿树林,过去只靠秋天卖鲜果“单打独斗”,收益薄;如今借着柿叶茶非遗项目,变成了“春采叶制茶、秋摘果卖鲜”的“双丰收树”。产业链一延伸,闲置的柿叶活了,村民的增收路也宽了,本土资源真正从“沉睡”变“活跃”。

 

说到底,这场柿叶茶香里的传承,是“文化+经济”的双向奔赴:它让柿叶茶工艺跳出“博物馆”,守住了非遗的根脉;更让村民握稳“技能钥匙”,把文化资源变成了鼓起来的钱袋子。当非遗的茶香飘出小院,不仅浸润了乡土文化的记忆,更飘进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这,才是老手艺最美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