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良联合县政府
图为长操村房良联合县政府旧址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为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北平(北京)市委及东北特委相继派出干部进入平西开展工作。1938年春,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后,相继成立了房涞涿联合县等三个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
1938年4月底,晋察冀军区五支队到平西接防,根据形势的需要,决定建立房良联合县。上级派杜伯华、郭方、贾嵩明、尚英等人,到房山五区政府所在地南窖开展筹备建县工作。杜伯华等人到南窖后,积极依靠各界人士,召开区村干部、知识分子、工商企业负责人等会议,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很快组织成立了中共房(山)、良(乡)联合县抗日救国会,郭方任主任。县救国会成立后,与各界人士达成共识,决定将县政府设立在五区长操村。1938年5月8日,在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上,杜伯华宣布房良联合县政府成立,郭方任县工委书记,杜伯华任县长,赵然任组织部长,傅伯英任宣传部长,松伟任妇救会主任。自此,房良境内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房良联合县政府建立后,所辖地区扩大到房山旧四区(河北村一带),旧九区(霞云岭一带)。全县设三个区,其中旧五区(南窖)是巩固区,旧四区、旧九区是联防区,共有50多个村,形成抗日根据地,其中巩固村29个。
1938年9月,日伪军向平西抗日根据地进攻,房良联合县政府的干部奉命转移到涞源、灵丘一带。县政府撤离后,房良联合县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军占领或被地方土匪所控制。10月,宋时轮、邓华率八路军第四纵队回到平西。11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平息了房山旧九区的叛乱,恢复了房山旧九区根据地。房良联合县政府一面进行根据地的恢复工作,一面在霞云岭地区进行基层党组织的筹建工作,在四马台、庄户台、龙门台、堂上、东村、芦子水等村都发展党员,一些村党支部相继建立。是月,房良联合县政府迁回下石堡村。
1939年4月,日伪军围攻平西抗日根据地,房良联合县政府迁到堂上村。之后,县政府干部深入各村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抗日工作十分活跃,70户以上的大村,基本建立了党支部,各区村农会也建立起来,救国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相继成立。各级民主政权建立后,全县掀起了参军参战、筹粮筹款、支援前线的抗日热潮。6月,房良联合县委、县政府调整区划,全县划为7个区。1940年初,房良联合县县委、县政府迁到马安村。6月,召开各界代表大会,选举县参议会。
1941年6月,房良联合县与涞涿联合县合并为房涞涿联合县,结束了三年的建政历史。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以及为后来房良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房山区史志办 许冬梅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