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银发”服务队 演绎最美“夕阳红”

“银发”志愿服务日


在窦店镇田家园社区,有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银发”志愿服务队,每月22日,服务队都会拿起“家伙事儿”,雷打不动地为街坊们忙活儿忙活儿。理发、磨刀、裁剪衣服、修理电器……自2008年“组队”至今已有13年的时间,志愿服务项目已从最初的3项发展到了7、8项。虽说服务项目对技术、工具要求都不高,却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一些被服务过的居民也自发加入“银发”志愿服务队,成为传播幸福、快乐的使者。

今年3月14日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期盼一年好运的到来,当天,服务队在原有服务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次服务。“老张,‘电推子’充满电了吗?”“小李,磨刀石少了一块,应该在居委会楼上的箱子里,去拿一下吧!”……抬桌子、搬椅子、整理工具,一大早儿,窦店镇田家园社区内的小广场开始热闹起来,“银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服务队互帮互助社区人情味儿渐浓

“以前我在某个单位的理发点上班,边学边干了5、6年理发。2005年搬到了田家园社区居住。和志愿服务队结缘是因为之前服务队里剪发的倪淑莲大姐要搬家,不能再参加志愿服务了,她知道我会理发,便向社区推荐了我。社区居委会同志找到我的时候,我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那时候心里想的是‘为人民服务,我奉献、大家快乐’,当月我便开始参加活动了。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看着有手艺的邻居们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家伙儿忙前忙后,我很激动。后来,每个月的服务日,我都要为十几、二十几个人理发,虽然辛苦,但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提起义务理发这件事,李汉洁觉得挺平常。

正说着,居民李淑英理完了头发,高兴地照着镜子,左看看、右看看,笑得合不拢嘴。看到记者在采访,她“垫着”小碎步小跑过来。“我得好好说说我们这个“银发”服务队,真的太好了,特别方便,每次我都在这里理发,不要钱不说,他们还特别细致。你看看,连我脸上、后脖子上的头发渣儿,他们都拿小海绵沾着爽身粉一点点给擦干净。不光这样,为了帮助行动不便的居民,他们还会上门服务呢!”


    王玉民上门为行动不便老人理发


田家园社区居住着不少腿脚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银发”服务队会不定期入户为他们理发。田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韩玉梅告诉记者,别看“银发”服务队的队员岁数大,但他们的服务热情都非常高,大家用心奉献热情和真诚,社区里的人情味儿越来越浓。

88岁的张进庆和89岁的吴凤慧夫妻俩都住在田家园社区。张进庆说:“现在儿子、儿媳都去世了,只有我和老伴生活在这边,孙子和孙媳妇住在市里,平时难得回来。我们家的重活儿、累活儿全靠社区的服务队。我们要买什么东西,给居委会打电话,他们给送到家;家里厨房顶子掉了几块,社区同志们上门给修理;我和老伴儿的头发长了,他们也想着每个月给上门来理发……”

正说着,“银发”服务队理发组的王玉民已经进门了。只见他快速准备好工具,把张进庆搀扶到椅子上坐正后,熟练地给他脖子系上一块布,拿起“电推子”开始理发。因为家中椅子不高,在理发时,70岁的王玉民不时屈膝,有时候还要保持这个屈膝动作几分钟。记者看到,给张进庆理完发,王玉民额头已经冒出汗珠。

王玉民说:“我们社区,人都特别好。我记得有一年北京开‘两会’,我和老何作为志愿者正在东门执勤。突然我老伴儿打电话说腹痛难忍,老何当时想都没想,开车就把我老伴儿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到20分钟,可能人就要没了。后来,老何我俩成为了好朋友,也一起参加了社区‘银发’服务队。我们队里的人都说要发挥夕阳余热,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发挥余热修电器奉献中享受快乐

“我去社区一趟,今天有志愿服务活动,顺便我把居民送来没修完的电器修一下,不用等着我吃午饭。”73岁的张福贵披上一件外套,边走边跟家人交待。张福贵也是田家园社区“银发”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义务给居民修理电器。


    张福贵义务给居民修理电器


电风扇、老式半导体、电磁炉……走进张福贵的“办公”用房,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家用小电器,张师傅正在检查维修一个热水壶。“这热水壶,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修好。”原来,热水壶是小区居民王大爷送来的,王大爷之前习惯用煤气灶烧水喝,可随着年龄增长,他总是忘记煤气上烧的水壶,有几次水壶都被烧干了,险些酿成火灾。为了安全起见,他买了个电水壶。电水壶现在已经成为了老两口的生活必需品,每天烧水都少不了它。“老王家这个电水壶没大毛病,就是按钮下面的开关片坏了,我之前去市里的时候买回来20个这个小零件,这次正好派上用场。”只见张福贵用螺丝刀拧开电水壶盖,小心翼翼地把开关弹片卸了下来,又换上了新的弹片,把水壶盖子拧好,随即,倒上一壶水,插上电源,按下开关,水壶开始工作。

“张师傅,您在呀,我家的洗衣机坏了,您抽时间去我家帮忙看看吧!”正聊着,一对中年夫妻来找张福贵。“好嘞!”张福贵一边答应,一边说:“你们先去忙,我上午修完手里这几个小家电,中午就去你家看看那台‘捣乱’的洗衣机。”

除了参加每个月的志愿者服务队,平时也总有人把小家电送到张福贵家里让他帮忙维修,他说:“我以前是机电工程师,退休后就看到社区里有义务服务活动,就报名参加了。我也没别的想法,就想着自己会点啥就帮点啥忙,这不,在活动中我也享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三人组成“一条龙”小队半天磨刀40余把

小广场的一角,“磨刀摊”已经摆好,一条长板凳、三两块磨刀石、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设备不多,占地不大,69岁的马广信、67岁的吕振泉、65岁的王建强三位磨刀师傅手边,却排满了附近居民送来的剪子和菜刀。

在很多80、90后的儿时记忆中,大街小巷总能听到“磨刀匠”的吆喝声,现如今这样的吆喝声渐行渐远,人们想要磨刀却苦于找不到“磨刀匠”。

提及和磨刀的缘分,马广信说,退休后,他发现小区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便报名参加了。听说“磨刀”这个“工种”缺人,他就接下了这项苦差事,开始义务磨刀,这一磨,就是六年。六年来,马广信和他的“搭档”们践行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志愿和理想,也因为磨刀结识了很多朋友。

弯下腰,拿着水瓶在磨刀石上滴上不多不少的水,轻轻开刃,左一下、右一下,时不时还要看看、摸摸刀刃的锋利程度……磨刀是技术活儿、体力活儿,马广信、吕振泉、王建强这个磨刀小分队每次干活儿的时候,脸上的汗珠就不断,因为总是要弯腰工作,他们时不时就要站起身来直直腰。但不管是居民送来剪刀还是菜刀,他们都不会拒绝。“先用粗砂石粗磨,再用细砂石细磨。我们三个人现在是‘一条龙’服务。”

刚开始家人表示不理解和质疑,认为磨刀这事儿又累又占自己的时间。对此马广信不辩解,每次社区组织活动他都风雨无阻地磨着刀,用他的话说:“就是图个高兴”。如今6年的时间,他身边的支持者越来越多,家里人也转变了态度,认为他义务磨刀对社会、对百姓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一种正能量。


‘一条龙’三人组义务磨刀


马广信说:“参加志愿服务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只要有心,任何时候都不迟。”他的磨刀磨剪手艺非常好,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有时候志愿活动散场了,还有人在排队等候,每次他都要坚持磨完最后一把刀剪。

“现在外面磨一把刀虽然说只要5、6块钱,但是都用电砂轮打,发热之后刀钢刃就软了,刀就逐渐变成‘铁片’了,还是咱们自己人磨的好。”社区居民王勇告诉记者:“这次我拿过来三把刀,马师傅他们给我磨了半个多小时,这么冷的天,累的都出汗了,我给钱也不要,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吗?”


“缝纫摊儿主”义务改衣

“银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陶玉萍之前是服装厂的职工,2008年退休了之后,她便搬到了田家园社区居住。随后她参加了居委会下属委员会,现在已经在居委会工作三年了。谈及如何参加“银发”服务队,陶玉萍笑着说:“当初看到居委会搞志愿服务活动,我就好奇,跟着去看了看,当时大家都忙着为居民服务,氛围特别好,我就想,我能不能也加入队伍干点啥。”后来,陶玉萍决定利用自己的缝纫技术,给社区居民改衣服。

“我们‘银发’服务队的‘缝纫摊儿主’只有我一个人。”65岁的陶玉萍仔细地盯着缝纫机的走线,边给一件衣服换上新拉链,边开玩笑说:“平时有街坊邻居知道我会缝补衣服,他们就在志愿服务日这天找我裁剪裤边、改衣服的肥瘦、补一补开线。我们小区出了南门就有个缝纫店,店里改个裤边也要15元到30元不等,我这里都是免费给大家改。有时候,改的衣服比较多,我就在居委会改,直到改完所有衣服我才觉得是完成了工作。看着大家穿上合适的衣服,我就很高兴!虽然我65岁了,但是我们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有这个志愿服务的平台,作为老年人,我们就发挥点余热,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


陶玉萍给社区居民改衣服


自2008年“银发”服务队成立以来,13年来,服务队每次都准时活动,并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被服务的社区居民累计千余人,深得社区居民的好评。“银发”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都是退休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他们利用休息时间投身社区公益事业,将“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传递给了社区的每位居民。韩玉梅说:“我们社区给咱们‘银发’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提供工具和场地,社区工作人员跟着帮忙,为的就是服务好咱们居民。以后,田家园社区还会组织类似更多的活动,方便群众、服务居民,让咱们这个社区更文明、更和谐,更加充满爱!”

我奉献,我快乐。正如“银发”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所说,帮助别人的过程,付出的是劳动,得到的是快乐。而田家园社区居民也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中收获着服务、收获着便捷,也收获了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住在一个社区就是一家人,田家园社区“银发”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服务的心是火热的,他们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用辛勤的付出和坚持,温暖着社区每一位居民。

■文/图韩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