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土地 传承红色记忆

——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义务讲解员李增军

今年71岁的李增军是个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从2006年开始,李增军自觉担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李增军常年守护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在他的眼中,作为一名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要为听众竖起一座永恒的红色丰碑,要让红色故事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经久流传,他总是跟人笑着说,这就是他的使命。他每天接待的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而这一说就是一整场,一站就是一整天。儿时的李增军常常听村里老人讲述那段革命历史,在耳濡目染中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牢记于心。纪念馆建成后,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李增军担负起了纪念馆义务讲解的任务。每年的5月到10月,大家或在原址现场或在核桃树下都会见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用充分激情的语调给参观者义务讲解着这段红色历史。

谈到做义务讲解员,李增军说,这缘于一次偶然。2006年,纪念馆新馆建成后,有一天李增军正在附近遛弯儿,一个年轻人走上前来跟他问话,“大爷,您是本村人吧?我是来参观的,跟您打听打听,曹火星当年就是住在这个小房子里么?”李增军一听乐了,“小伙子,你算问对人了,94年曹火星来这儿的时候,就是我接待的。那时他70岁,身体很不好,一只眼视力0.6,另一只眼失明。他一句话不说,就在我们这个小院里来回转了三四圈,然后说,‘尽管以前有很多的讲法,说这首歌是在这儿写的在那儿写的,但我今天肯定地说,这首歌就是在这儿写的,就是在这个小房子里写的’……”就这样,站在纪念馆旁边一颗核桃树下,李增军跟问话的青年讲起了红歌创作背后的许多故事,从革命老区的抗战历史讲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创作背景,从当年的儿童团成员讲到村里的革命英烈,从解放前贫穷的堂上村讲到如今村里的变化……一个个故事李增军如数家珍,很快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听。略带口音的讲解让人听得津津有味,等他讲完,人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这个经历触动了李增军,他说,感动一个人,就能感动一个家庭,红色基因要代代相传,只要还能讲,就要一直讲下去。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讲了下来,从未停歇。“随着一次次讲解,自己对那段烽火岁月和革命历史的感情日益加深,觉得越来越离不开这里了。”李增军说。

纪念馆建成了,每年前来学习参观的团队络绎不绝,多的时候一年有20多万人来参观学习。李增军每天要沿着弯弯的山路,走2公里来到纪念馆,阴天下雨的时候老寒腿会疼的厉害,即使拄着拐杖老人也会如约来到纪念馆进行讲解,有时候怕别人看到担心他,他都会在离参观者较远的地方把拐杖放在一旁,若无其事的讲解起来。最高峰时,一天要连讲7、8场。“说到最后,嗓子都哑了,咬紧牙关还得继续。”为了能以最好的状态进行讲解,他身上经常带着银黄颗粒和草珊瑚含片。有时候累了就在原址旁的小房坐一坐,吃点干粮就又投入了工作。一天下来,两条腿都是浮肿的。回到家,老伴儿一边用热毛巾给他敷腿消肿,一边“埋怨”他“这么大岁数逞什么能”。他却总是笑着说“说老实话是真累,但既然选择了做这个事,再累也要坚持”。

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红色历史,李增军多方搜集文史资料,甚至多次前往天津市拜访曹火星,收集整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创作时的历史资料,并将王家台惨案、上石堡房良联合县政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历史融入到讲解中。为提高讲解的水平,他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时政节目,在日常工作中,以饱满的情绪为参观者讲解,总是有问必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参观者,他还整理出了不同的讲解词,面对不同的听众随时调整讲解的内容,做到因人施讲。

谈起过去的历史和讲解经历,李增军总是津津乐道:“最激动的就是收到曹火星老先生的回信,信中表达了对50多年前老乡亲对其帮助的感激之情,也谈到了词曲创作的过程,这是最宝贵的资料。”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的认可,在讲解现场经常会听到参观者的好评,好多时候现场会有人说“现场感太强了,您说我们听,就好像当年曹火星老师教儿童团唱歌一样的感觉”。

谈起李增军,村里的人都说他是个热心人,担任义务讲解员,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发挥着一个党员的作用,对他赞不绝口。现如今,71岁高龄的李增军依然在纪念馆义务参加日常维护管理和讲解工作。作为一位老党员,他表示,自己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守护着这方土地、传承红色记忆。自2006年以来,他参加义务讲解工作已经15个年头,听过他讲解历史的人近50万。“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有更多的人来纪念馆参观,”李增军说,“我每天白天讲解,晚上回家学习,通过电视报纸学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再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我的讲解中,坚持不懈把这段历史讲下去,让这些红色故事鼓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传下去”。

■李云鹏 龚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