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家庭风采——让生活充满爱

“要想把工作做好,先要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尤其是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才能把家里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单位的工作也会蒸蒸日上。”作为区委社工委区民政局儿童福利和保护科负责人兼区儿童福利中心副院长,徐学军对家庭和事业有着如是的理解。在这方面,她觉得自己是一位“成功人士”,拥有爱她的丈夫、懂事的儿子和一个和睦的家庭,同时,她将自己的爱心和家庭的支持全部倾注到了福利事业中,也赢得了福利中心这个大家庭中的孩子们的爱戴,是孩子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好妈妈。

徐学军的小家是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作为家中的女主人,她每天要照顾早出晚归的丈夫和在市区上班的儿子。丈夫隗福状、儿子隗子暄如今都在残联组织工作。因为工作内容都与特殊群体有关,一家人之间无形中也多了很多的共同话题。在这个充满爱的小家里,徐学军拥有着简简单单的幸福。

而在徐学军所在的大家庭——房山区儿童福利中心,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徐妈。“我在这里工作已经二十年了,多年的亲身感受,孩子们可怜的身世、渴望爱的眼睛,让我坚定信念:我要把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即便是将来退休了我也会永远关注他们。我不仅仅是我自己儿子的妈妈,更是儿福中心里几十个孩子的妈妈。我不仅要把小家经营好,更要把这个大家庭的妈妈当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徐学军说。

而要做到这一点,特别不容易。徐学军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她单位的工作特别多,很少有休息日,周六日也要上班。那时候,儿子还小,丈夫工作忙也脱不开身,她只能用自行车驮着儿子一起去上班,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冬天寒风刺骨,到了单位,儿子下了自行车,脚已经冻得麻木了,但是进屋暖和一会儿,就去陪着儿福中心的弟弟妹妹们一起玩耍、一起踢球。“直到现在,孩子们见到他还是亲切地称他哥哥,他也经常抽出时间来看望这些没有血缘的弟弟妹妹们。”徐学军欣慰地说。

徐学军在儿福中心是领导,单位里的孩子们都患有先天性疾病或残疾,为了保证有突发状况时能第一时间接到值班人员打来的电话,她的手机总是24小时保持开机。记得2012年的一个深夜,已经睡熟的徐学军突然被手机的铃声震醒,她腾地一下坐起来,赶紧拿起手机接通了电话。

“您是民月的妈妈吗?我是良乡五中的老师,孩子病了,您赶快过来接他去医院看看吧。”手机中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

“好的,好的,马上到!”徐学军一边穿衣服一边答应着。

挂断电话,徐学军一看时间,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打车都打不到,怎么办呀?这时,隗福状已经起来穿衣服了,“我陪你去吧,这么晚了,你自己去我也不放心。”他说。两人相视一笑,开车直奔学校……这些年来,这样的事不知有过多少次,每一次隗福状都义无反顾地充当司机。有了丈夫的支持,让徐学军更加坚定信念,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儿福中心有个小女孩叫旭旭,因患肾病每周都需要做两次透析,还要输一次血。因为术后后遗症,她需要靠着导尿管排尿,每天都要带着尿袋,还要吃很多药物来维持生命。看着旭旭原本漂亮的小脸蛋因为病痛的折磨逐渐失去了光泽,徐学军十分心疼,甚至都不敢想这个孩子哪天就突然因病离去。为了让旭旭能享受到家庭的关爱,她和丈夫商量,能否经常带孩子回家。隗福状欣然答应了,还说不仅周末可以带回家里,春节也可以接旭旭回家过年,出去旅游也带着她,让她懂得什么是大家庭,认识到家庭里才有的亲情关系。

就这样,旭旭跟着徐学军一家一起度过了6个春节。徐学军不仅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小家,还带着她一起去婆家、回娘家。无论是婆家人还是娘家人,也都把旭旭当成了家庭的一员,给她做好吃的,过年还给她发压岁钱。

2019年9月,旭旭办理了涉外送养。“她走的时候,我和丈夫两人开车送她到机场,一直送到她过了安检。分别的时候我们都哭了,心里很不舍,但是对孩子来说,这是好事。”徐学军告诉记者,“去年3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旭旭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如今已经恢复了健康,我们非常高兴。这些年,儿福中心陆续送养了10个孩子,我们都有联系,现在这些孩子过得都很好,可以让大家放心了。”

获得“首都文明家庭”的荣誉后,徐学军觉得自己很幸运,做着一份奉献爱收获爱的事业,同时又拥有一个有爱的家庭,能时时刻刻让她感受到爱,并赋予她向更多人传递爱心的力量。“家人对我的支持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丈夫在单位里是领导,回到家里是我和儿子的靠山。儿子从小受我们影响,热心公益、充满爱心。还有婆家、娘家,都是和睦的大家庭,每到周末,我和丈夫不管多忙,都要回家看看老人,给老人送常备药,买衣服鞋帽,给老人做一顿可口的饭。百善孝为先,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虽然这些都算不上什么轰轰烈烈的‘宏伟业绩’,但我觉得自己还挺‘成功’的。”徐学军笑着对记者说,今后的路还很长,她还会一如既往地把家庭和工作经营得更好,让小爱巢和大家庭更加温馨,让生活充满爱。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