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民宿 助力乡村发展
提起“姥姥家”“云岭山房”“森林乡居”,很多市民都不陌生,这几处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精品民宿早已位居房山民宿榜单前列,也成为本区发展精品民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房山区以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三大组团”和源文化品牌为重点,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扎实推进,精品民宿异军突起,全区乡村民宿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民宿品牌由2018年8个发展到现在的70个。除上述民宿外,“圣水莲庭”“云隐里”“博士小院”等精品民宿品牌也日渐在北京乃至周边民宿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自疫情暴发以来,本区更是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积极拓展旅游发展新途径,吸引游客来房山,打卡精品民宿,品阅大美房山。一个个乡村民宿的出现,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推动了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口子台宿舍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吸引着游客。喜爱徽派建筑的十渡镇十渡村村民齐朝岳兄弟二人结合当地实际,翻建自家祖宅,建起了LOFT复式徽派建筑——口子台宿舍民宿,并将木桥、流水、乌篷船等元素“搬”到庭院中,给人误入江南小镇的感觉,受到不少游客的欢迎。不仅如此,齐朝岳还发挥地理和自身优势,使游客在居住的同时可就近到景区游玩,还能到他经营的娱乐营地里免费玩耍,三五好友或一家人结伴而行,在民宿小聚闲谈,到景区观景游戏,开开心心度过一段惬意时光。
圣水莲庭
如果口子台宿舍是闹中取静,位于韩村河镇圣水峪村的圣水莲庭民宿便可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来形容。民宿坐落在上方山山间,只一条蜿蜒道路通行,但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和禅意的民宿特色,还是吸引了不少渴望“隐居”山林的人。择森林中一褐一白两座院落之一,选“红炉”“圣水”“青尘”等依不同方位命名的客房一间,耳畔是清幽古乐,手中持一杯香茗,春赏百花、夏享清风、秋看红叶、冬观冰瀑,岂不快哉。民宿的吃食也极应景,主厨取材当地精心烹饪,满足来客所需之余,若对食材颇有兴趣,还可在临行前带走几样山野特产。这些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来的香椿、鹅蛋、野蜂蜜等,天然无添加成了最大的卖点,能增加一份收入是给村民最实际的福利。
博士小院
每年霜降一过,就到了柿子丰收之时。在张坊镇大峪沟村,一棵棵柿树上挂满黄澄澄的磨盘柿,村民们满怀喜悦将它们采摘下来,游客们手捧柿子细细咂摸,爱好创作的绘画和摄影爱好者则将这生动的画面定格在一幅幅作品中,而这些作品又成为了博士小院民宿前窄巷墙壁上的装饰。
这家名曰博士小院的民宿主人朱启酒是名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高校教授,拥有教育情怀且热爱自然的他为将理论成果落地,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便回到家乡建起了民宿。他将“博士”定义为能找到热爱的事情、在某一方面沉心钻研并有所专长的人,借助一家人都是教师身份,打造了儿童自然教育主题民宿。这里有小朋友喜欢的星空、熊猫等主题房,有和父母在山间田地探索自然奥秘的惬意,还有参与农事体验、压花制作、观星活动的乐趣。游戏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孩子在玩儿中获取知识,体现了主人“生活即教育、玩耍即学习、自然即课堂、快乐即动力、劳动即成长”的教育理念。除对儿童成长的关注,朱启酒还将民宿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助力家乡柿都小镇建设。他开展针对村民的培训活动,更新村民理念,鼓励外出工作的农家子女返乡创业,利用宅基地建精品民宿,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出了一条文旅农融合发展的乡村发展之路。
采薇山舍筱苑
同样有着乡土情怀的还有河北镇南车营村村民谢魁,在外经营生意多年的他于一次工作中萌生了要打造理想民宿的想法,就果断回到家乡,深耕多年,打造了包含筱苑、和园、童话木屋三个各具特色院子的采薇山舍民宿。在自家祖宅,谢魁用当地石头、青石板等材料建起筱苑,身处山坳间,美景俯拾即是,一个秋日午后,露台被日光晒得温暖,躺在摇椅上,看漫山五彩斑斓的秋叶,听小鸟送来的背景音乐,这一刻的闲适无需赘述。另两个院子的风格截然不同,推开和园大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满院花草散发淡淡香气。紧邻和园的童话木屋,既能满足大人们于静谧处观山话家常的需求,也能实现孩子们滑滑梯、玩沙子的愿望,还能提供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密切亲子关系。
采薇山舍乡愁馆
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谢魁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融入到民宿中,在和园里打造了一间可以“时空穿梭”的乡愁馆,老式纺织机、28自行车、煤火炉子、录音机、小人书等带有强烈时代印迹的老物件随处可见,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追忆似水流年,若想起了年少时的玩伴,还可到一年级三班“教室”里,和昔日恩师同学来堂回忆课。地道乡土文化不可或缺的还有美食,在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指导下,民宿推出的山野菜肴成为客人餐桌上的常客。需求的不断增加,助力当地山野菜开发项目的发展,学校通过大棚种植的方式,打破季节束缚,吸纳当地村民参与生产经营,不仅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今年,采薇山舍还入选了北京网红打卡地榜单,谢魁已做好准备,欢迎各方来客品鉴。
云隐里
说起富民增收,值得一提的还有佛子庄乡上英水村,该村利用村民整体异地搬迁空出的闲置院落,围绕当地原生环境,在保留北方民居特点基础上,别具匠心地将现代美学融入到房间设计中,打造出了云隐里民宿,现已开放32套院落。
在1号院,家住海淀区的孙先生正给朋友介绍着这里的环境,已来过6次的他像极了主人。喜爱旅游,住过不少民宿,但让孙先生如此喜爱的不多。住久了城市的钢筋水泥房,他偏爱地处深山、贴近自然、幽静私密、独门独院的民宿,“身体和心灵都撒野了,无拘束了。”更让孙先生满意的是一对一的管家式在院服务,从来到这里的那刻起,朴实的农家阿姨就守候在门口笑脸相迎,进了院,又精心准备一日三餐,地道的乡间菜品、新鲜的食材,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像极了回家的感觉、妈妈的味道。”多住上几日时,他会和好友沿山间步道一路直上,欣赏“自家后花园”的美,爬累了回到“家”,管家又端来了应季水果和热茶,他们坐在院子里,继续谈天说地,看着爱宠在院子里撒欢儿,轻松挥霍着大好时光。
左岸花园
和孙先生一样喜欢这里的还有民宿工作人员。运营经理马霞说,整个民宿由上英水村自己经营,工作人员大都是本村或本乡人,他们中不少已家住山外,但对老家有着特别的感情,得知招聘消息就回来了。景桂英是上英水村人,也是民宿管家之一,回想起曾经产煤到处是煤灰的情景,看着眼前的青山和整洁的院落,她多了一份自豪感,“回老家上班特亲切,每天村里有班车接我们回来,每月能拿到四千多元的工资,这样的生活比蜜甜。”不仅如此,由于是村集体产业,民宿的收入还用在了村庄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上,使更多村民享受到了绿色生态带来的实惠。
云岭山房
发展精品民宿,助力乡村发展。于秀美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孕育而生的精品民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房山打卡,不仅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壮大,也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未来,房山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中实现厚积薄发,实现“一区一城”新房山高质量发展。此刻,心动的市民不妨行动起来,在向往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
■文/图 曾燕 王占天 孙静
李宁 王宏越 冯国庆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